第15章 血案(2/2)

手下道:“刺客行凶之后,在庄子里放起了火,今日北风,一下就点着了一半的屋舍,弟兄们急着救火,竟是让刺客逃脱了。”

魏章远感觉头要炸了,会是谁派来的人呢?三个使者来京都本来就是绝密消息,加上他在内也不超过5个人知道,平日里把他们藏在城外庄园,根本就不出门,怎么就被别人盯上了?

不对,魏章远眼神一冷,问道:“今天可是又送女人给他们了。”

手下一听,也知道问题出在哪了:“惹芜大人今日催了好几次,说已经三天没有给他们女人了,我就让城西的老宁给庄子里送去了一个女人。世子殿下,您的意思是?”

魏章远冷哼一声:“就不能让他们管住自己的下半身吗?”

手下也是有苦难言,明明是世子殿下让满足他们的一切需求的。

魏章远回过神来,交代道:“带上你的人,去给我找,千万不能让庄子里的事情泄漏出去,如果有必要,斩草除根。”

手下领命而去,魏章远给自己倒了一杯茶,狠狠灌下,明天,该怎么跟父王交代。

夜已经很深,张小甲浑身是血,踉踉跄跄的走在回城的路上。

张小甲已经很累了,从庄子里杀出来,身上至少中了三刀,如果不是阴差阳错起了那把火,只怕自己今天就交代在里面了。

此时已是半夜,京都城门早已关闭,只能等早上城门开启再回家了。

张小甲的心里在滴血,可是又不知道该恨谁。

说到底,这件事的起因一多半都在他。如果不是他管闲事,就不会跟黄三起冲突,父亲也不用去求宁老爷,大院里的人也不会忘恩负义,妹妹也不用只身入狼窝,最终惨死。

想到这里,张小甲狠狠的给了自己一个耳光,声音极大。

都怪我,张小甲已经痛苦到流不出泪来。

就在这悔恨与痛苦间,张小甲枕着寒风昏昏睡去。

第二天醒来时,已经是辰时,张小甲先是寻了一处水源,将身上的血迹清理了一下,又捡了一顶破斗笠戴在头上,随着进城人流混进了城门。

不一会儿,张小甲就到了自己住的大院门外,忽然觉得一阵不对劲。

好安静啊。

往常这个时候,院子里很是嘈杂,孩子们的玩耍、家家户户的忙碌,可是今天都快到院门口了,依然没有任何声音传来。

紧张的空气中夹杂着几丝血腥气息。

张小甲推门而入,眼前的一切将他钉在了当场,动弹不得。

昔日拥挤不堪的大院,已经彻底成了修罗地狱,除了死人,还是死人,尸体七零八落的倒在院中,倒在房门口,倒在墙边。

张小甲已经没法思考了,一步一步硬生生挪到自己家门口,只看了一眼,爹娘的尸体正倒在家门口。扑通一声跪在爹娘的尸体前,张小甲早已哭不出声来。

说到底,他也只有十八岁,昨夜到今天发生的一切恍如一场梦,噩梦。

抱着爹娘的尸体哭了一会,张小甲忽然发觉事情不对劲,硬撑着站了起来,持刀而立。

院里已经进来了一群人,为首的赫然是宁明远,身边持刀之人都没见过,但是刀刃上还没擦拭掉的血迹说明,他们就是在这修罗地狱的制造者。

宁明远指着张小甲对着杀手们恭恭敬敬的说:“各位大人,就是他。”

杀手们没有多言,将张小甲的左右退路封死之后,就朝他扑了过来。

多年以后,张小甲回忆起这一幕时,还心有余悸的说道,当时武艺十分稀松,但是却被接二连三的杀戮、亲人的惨死激起了骨子里所有的兽性,才得以逃出生天。

野兽,就是张小甲对自己的定义,也是他未来十几年奉行的形式法则,让他一次又一次在无比严峻的局势下活了下来。

回到现在,张小甲知道今天活下来的机会不多了,那就换命吧。没有一丝犹豫,张小甲咬着牙向为首的杀手挥刀此去,杀手侧身用刀格挡,哪知张小甲的目标根本不是他,而是借力刺向了身旁的宁明远。

这是在场所有人都没想到的,宁明远年近半百,反应比起年轻人来差了太多,张小甲的匕首毫不费力的刺进了宁明远的肚子,匕首横着一拉,就在宁明远的肚子上豁了一个巨大的口子。

一击得手,张小甲毫不迟疑,将宁明远的身体往杀手方向一推,跃身跳进了身旁的一间屋子。杀手们随即追了进去,宁明远的死活他们毫不关心,但是张小甲,今天必须死。

张小甲在前面逃,杀手在后面追。

张小甲对院子里的每间房都很熟悉,谁家房子有洞,谁家窗户漏风,谁家有直通屋顶的木梯,在这种狭窄空间里,杀手空有武艺却无法发挥出来。

不一会儿,张小甲就从院子里的狗洞钻到了外面,毫无征兆的,一把钢刀直接插进了他的后腰,看来杀手也早有防备,在此地留了断后之人。

剧痛之下,张小甲顾不得许多,抬起一脚将杀手踹开,手往后一用力,生生的将钢刀从后面拔了出来,刀刃磨过骨头的声音将杀手也吓了一跳,这是个什么怪物?

张小甲差点疼晕过去,顾不得许多,拔腿就往前跑。

杀手们追了上来。

张小甲的血在地板上连成了一条线,每跑一步,都要感受那钻心的疼痛。

跑到了顺兴渠旁,杀手们越来越近了,张小甲没有别的办法,咬牙往渠里纵深一跃,身体砸破了水面上的薄冰,没有了身影。

杀手们呆了,这个天气往顺兴渠里跳?

有心让人下水渠查探一番,却远远看见有巡街的衙役们往这边走来,只得无奈下令道:“撤。”

顺兴渠是皇帝登基后修建的第一个工程,引岫河水入京都造福京都及沿线百姓,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