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6.第206章 给姜子牙一次机会(1/2)
第206章 给姜子牙一次机会
第205章给姜子牙一次机会
闻太师问左右:“谁愿为我往西岐走一遭?”
下面有一将军,应声说道:“末将愿往。”
所有人,都看了自告奋勇者,原来是殷商的威武大将军、佑圣上将军晁田。
闻太师看后大喜,说道:“晃将军素来勇武,我把你弟弟晃雷也拔给你作你的副将,我再给你出兵三万人由你率领,去往西岐边境,若西岐边防松池,你便能攻则攻。
若西岐防范严密,不能攻打,你便率军屯兵于西周边境,及时将西周的情况汇报朝歌。等待我们朝歌大军后续赶到,再打西周。”
“诺!”晃田领命。
……
晁田、晁雷率领三万人马,出朝歌,渡黄河,出五关,晓行夜住,也不可能一天两天到达……
坐在宝坐上的周文王,环顾左右,却不见哪吒李三在君臣的班列中。
万一,那位在渭水边垂钓的贤才,觉得等待的时间过长了,再去投靠其它的诸侯轩,那么,岂不是咱们西周的重大的损失吗?”
哪吒李三都没有想到,这是自已以火箭速度快速提升为西周大将军之职后,向来是遭到群臣们的羡慕嫉妒恨,更是每每提出的建议都会遭到百官们的非议。
在哪吒李三看来,这次因为他才使得周文王,晚了那么久才见到了姜子牙,没有想到他俩第一见面就这么投缘,相谈甚欢……
哪吒李三大摇大摆地走进了大殿……
“何人在大殿之上乱嚼舌头,说我哪吒李三的坏话呢?”
……
看来,昨夜孤梦见飞熊向孤扑来,又有哪吒李三按住了那长得像极了生有双翼的猛虎-----飞熊。这真的是大吉的预兆啊!
同样的向周文王引荐贤能的话,同样的内容,如果是换个人来说上述哪吒李三的话,那么,周文王一定会不太相信那位用直钩垂钓的老者,就是一位大贤之人。
散宜生躬身贺曰:“此梦,本来是大王的大吉之兆。预示着大王将要得到栋梁之臣,大宝之士,真不让风后伊尹之右……”
周文王问道:“大夫散宜生何在?”
因哪吒李三是周文王和伯邑考的救命恩公,加上他还平定了崇城,招降了崇黑虎,解救出了归西周的黄飞虎,功劳太大了。
此时,姜子牙甚至还很感激为他引荐的哪吒李三……
哪吒李三看着这俩老头儿,在渭水边这么磨叽后,很生气地直接把姜子牙抱进了銮舆内……
周文王听从了哪吒李三和散宜的建议,没有斋宿叁日,也没有沐浴整衣,便在哪吒李三的头前引路,周文王端坐在銮舆里,带丰聘礼,一行文武百官们随行,前往渭水边,来迎大贤之人。
此时,周文王聘请姜子牙进了西岐城内,万民争看,无不欣悦……
众官听毕,齐声称贺……
周文王越老越精明,他见恩公哪吒李三已经将銮舆推来。他急忙请姜子牙登舆。
此乃兴周之大兆,因此,臣才欣贺。”
就是不用说臣哪吒李三,可以直接臣或是称我。
第一项特权就是,见君不趋。
而在西岐的王城王宫内,早朝上,众文武上台参拜完毕。
姜子牙被周文王说得没有办法,他虽然再三不敢,推阻数次,决不敢坐……
周文王急忙说道:“原来是恩公哪吒李三来上早朝了,快宣。”
然后,您还会被当成笑柄,受愚鄙夫所弄。
哪吒李三的这席庆,引来了大殿中的君臣们一致的称赞,纷纷向周文王说道:
咱们现在就出发,去迎请渭水边的大贤之人。”
此时,咱们应该学古人求贤,破资格拘牵之习。
散宜生面色惧变。
周文王拉过哪吒李三,小声地征求建议地问道:“恩公,不知道应该封姜子牙为何官职啊?”
但是,哪吒李三在周文王的心中,简直就是神仙一样的存在。因此,周文王激动地站起身来,走下宝座,握着哪吒李三的手,激动地说道:
有了哪吒李三的带领,周文王一行人等,很发地在渭水边,看到了一位气质不凡的白头发白须眉的老者正在钓鱼……
第三项特权是,剑履上殿。
现在,哪吒李三趁着商军还没有来得及进项西周这个空当,他想就向周文王推荐下了在渭水边喝着西北风的那位可以的姜师叔吧!也算给姜子牙一个出人头地机会。
孤一看胁生双翼的白额猛虎,居然能开口说话。孤一下子就吓得出了一身冷汗,然后,孤就被惊醒了。才知道,这乃是一梦。
这半年的时间中,足可以把一个人的意志磨平。万一自已的那位师叔姜子牙真的喝够了渭水边的凉风,再走了,那可不好交待了。
可是,他们谁也不也得罪周文王啊!
姜子牙一看周文王都亲自来了,怨急忙作毕……
今飞熊应兆,上天垂象,特赐大贤助我西周,这是我西岐之福也。
孤得睹先生尊颜,实昌之幸也。”
对于这几天,已经习惯了新封的大将军哪吒李三不跟群臣一起上早朝了。
梦中此兆,不知主何吉凶啊?”
“真是辛苦我的恩公了。
这时,哪吒李三开口说道:“不必斋戒三日。咱们应该趁早把渭水边那位贤者找到,再聘请回来,这是当务之急啊!
第四项特权是,见君不跪。
这次上大丈夫宜生,没有站在南宫适的一边。因为他擅长解梦,他已经解出了周文那怪梦中的征兆,真的是主大吉的啊!
周文王出口问道:“姬昌久慕先生,前顾未遇;孤知不恭,专诚拜谒。得
咱们西方属金,金见火必,必成大器。
文王闻言大悦曰:“大夫之言,正合孤意。”
现在,这位大贤之人,正在渭水边直钩钓鱼,以等有识才的王侯,就聘请他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