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功高盖主?功臣被杀是有原因的(1/2)

第168章 功高盖主?功臣被杀是有原因的

刘邦能够打败项羽,一路高歌,最终建立汉朝,有一个人是不得不提的,那就是韩信。

韩信这个人也挺可怜,拥有一身军事才华,却迟迟没被伯乐发现, 直到萧何发现了他,他才有了展示本领的机会,最终被提拔为了大将军。

按道理来说,像韩信这样数一数二的大功臣,为大汉立下了汗马功劳,应该会被刘邦爱戴的才对!

可为什么刘邦建立汉朝后想方设法的想把韩信杀死呢?

韩信被杀,很多人都为他不值。

还有很多人为他打抱不平,觉得刘邦实在是个小人。

刘邦作为华夏封建社会早期的开国皇帝,开了一个杀功臣的坏头, 使得后世所有朝代,在开国之初,是血淋淋的充满阴霾之气。

不过说起来,韩信虽然值得同情,他本人也有极大的责任。

无可否认,韩信是一个军事上的天才,不过,也是一个政治上的糊涂虫。

说韩信是军事上的天才,那不用多讲。

背水一战、暗渡陈仓、四面楚歌,这些计谋的使用,已经充分表明,他在那时候的军事思想是处于领先水平的。

那时候处于领先水平的军事思想是什么?

是在勇力、纪律要求的基础上,对诡道的采用。

是传统的军事思想是对勇力和纪律的要求。

孙武为什么要冒着那么大的风险,砍吴王的两个妃子?就是要求军队必须要有纪律。

项羽采用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就是对勇力的要求。

韩信的军事思想, 是在这个基础上的一种发展。

背水一战是要求勇力, 但暗渡陈仓、四面楚歌则是诡道。

所以韩信最终能够以诡道打败只讲勇和力的项羽。

但说到政治上, 韩信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糊涂虫!

比如攻打齐王的时候,本来刘邦已经派郦食其去说服了齐王归降。

韩信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别人已经劝人投降了,这个功劳就让给别人算了。

可韩信他不,他一定要争,带着军队去攻。

结果,等齐王烹杀了郦食其。

他这件事,既得罪了所有的大臣,也惹得刘邦不高兴,他自己也没增加多少功劳,几处不讨好。

等拿下齐地后,韩信又立刻要求刘邦封他为齐王。

韩信就这么等不及!

等不及也罢了,谁知道他的时机也不恰当。

因为那时候,刘邦正处在危难时期,正需要他出力呢。

他这样做,不明显是要挟刘邦吗?

意思就是你得给我封赏,我才会帮你打仗。

本来刘邦就已经不高兴,又被韩信这么一搞,你说刘邦心里怎么过得去?

幸亏张良在旁边提醒刘邦忍住。

否则的话,刘邦可能当场就和他翻脸了,结果一定是两败俱伤。

后来刘邦统一天下后,把他从齐王改为楚王,韩信就应该看出刘邦对他不放心。

事实也是这样,韩信的性格决定了他不会像李靖那样无欲无求。

韩信真要聪明懂政治的话,就不应该死死盯着兵权不放。

虽不至于像张良那样要求归隐,至少在交兵权上表个态。

表个态,也能让刘邦满意。

可是他没有。

他始终没有。

后来异姓诸侯造反。

韩王信造反,彭越造反,英布造反。

这个过程中,他并没有反,但他一直和彭越英布等人眉来眼去,举棋不定。

如果韩信在政治上是成熟的,那么他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抉择。

要么始终忠于刘邦,向刘邦坦露心声,永远不会背叛。

要么就下定决心,打心里坚定自己的想法,和彭越、英布一起造反。

千万不能犹豫不决,彷徨观瞻。

彷徨观瞻的结果,就是等着刘邦一个一个的收拾他们。

还有,当韩信被贬为淮阴侯的时候,他就应该吸取教训了。

他就应该明白,刘邦已经对他非常不满意了。

但他依然没有吸取任何教训,既不表忠,也不造反。

那结果不就是寻死吗?

华夏封建古时社会是一个集权社会。

天下只有一个皇帝,只有一个主人。

如果你当不了皇帝的时候,你就只能当一个忠诚的大臣。

当你想当皇帝的时候,你就要有当皇帝的规划、胆识和眼光。

韩信什么也看不清楚,连萧何和吕后是什么样的人,他也看不清楚。

所以最终被萧何与吕后骗去,砍了脑袋。

在华夏历朝历代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

那就是很多开国皇帝都会想尽办法把他身边的开国功臣都杀掉。

这无非就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道理。

开国皇帝都担心这些功臣功高盖主,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出于安全起见,还是背负骂名,把他们都杀掉的好。

例如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大杀特杀,很多征战时期鞍前马后的将领都被杀掉了。

其实这也不能完全怪这些开国皇帝狠心,的确有很多人仗着自己是功臣,和皇帝关系好,就以为自己资格高,在皇宫里也就肆无忌惮了。

但毕竟君主有别,建国后不比征战时,该尊重的人还是要尊重,该收敛的还是要收敛。

比如李世民。

尉迟恭是李世民身边的大红人,为李世民出了很多力,在李世民当上皇帝后,尉迟恭也是相当高兴的,毕竟自己的地位也可以跟着提升嘛!

但有一次尉迟恭竟然在皇宴上打了一位皇家贵族,就是城王李道宗。

这让李道宗很没面子,也让李世民很难堪。

此时的李世民便体会到了刘邦为什么要杀韩信,但李世民还是忍住了。

因为李世民了解蔚迟恭只是一个无脑的武夫,并没有其他太多的心思。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李世民真是一个开明的君主啊,碰上其他脾气不好的皇帝早就要杀他了。

为了告诫尉迟公,李世民找了一个机会单独把尉迟公叫到了自己身边,给他讲了一下韩信被杀的故事。

尉迟公虽然是一个武夫,但韩信因何被杀,他也是有所了解的。

他立刻就给李世明认了错,说自己没有想那么多,但是以后一定会注意的。

李世民也就没有再说什么了。

想必此时的尉迟恭也是很感激李世民吧,毕竟没有几个皇帝能够这样指出臣子的错误的。

而韩信被杀不仅仅是在刘邦建立汉朝后自认为自己功高盖主,无所顾忌的后果。

还在刘邦与项羽争斗的时候,刘邦就已经起了对韩信的杀心。

有一次韩信在追击项羽的时候,眼看着就把项羽给追上了,但韩信却突然下令让军队原地待命。

刘邦很是着急,便问萧何,萧何了解韩信为人,知道他这是在讨封,便提示刘邦该给韩信封王了,刘邦听后很是生气,韩信这不是在威胁我吗?

但也无奈的很,便封韩信为王,而且还给了他“五不死”的承诺,韩信被封王后,这时才下令让军队乘胜追击。

换做是谁,谁也忍不了这样的臣子。

所以说,韩信被杀也是必然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