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还是在诏狱里问比较妥当(1/2)

第393章 还是在诏狱里问比较妥当

其实夏源觉得便是问出来了,又能怎样,何况这个事其实都没必要问。

刘大夏是天顺八年的进士,而成化三年,距离他中进士不过三四年而已。

那个时候的刘大夏初入官场,还很年轻,应当还没被官场浸染,应当有着那颗为国为民之心。

为什么说为国为民?

因为郑和下西洋是彻头彻尾的劳民伤财,要说好处,向他国炫耀了国力,开辟了航线,提高了大明的造船水准,增添了华夏对海洋的认知。

但是弊端更多,既没有开展海外贸易,将别国当做大明商品的倾销地,从而赚取财富。

拥有了一支天下无敌的舰队,也没有通过武力去掠夺他国。

甚至还像个踏马的傻哔,每到一个番邦小国就是大笔的真金白银赏赐下去,可以说,郑和的下西洋就是个亏本买卖。

亏到姥姥家了。

每一次出航都是数百万两银子的销,得到的,无非一些所谓的虚名,所谓的友谊。

这个友谊那是真友谊,谁不想和成天送银子的傻逼当朋友?

便是那些小国来朝贡时,随便划拉点土特产,就能从大明朝带走大批的财富。

不然那些小国不远万里,不辞辛苦的跑过来朝贡,是图什么?

不就是图大明朝廷明明是个强盛无匹的帝国,可这个帝国却跟个智障一样?

随便送点鸡零狗碎,得到的回赠就是绢布丝绸,金银宝货。

要不是这样,谁愿意来,我在家里头躺着,等着你开着舰队给我送银子来多好?

郑和的七下西洋无论被怎么标榜,无论算是怎样的丰功伟业,都难以掩盖其中的荒诞可笑。

一支支出航的舰队耀武扬威的航行在海面上,给那些番邦小国送去赏赐的背后,是一个个被吸干精血的大明百姓。

下西洋劳民伤财,这是人所共识。

因此后面的大臣对此事总是反对的,而成化帝欲开海禁,欲要重下西洋,就是想再行劳民伤财之事。

当时刘大夏烧了海图,烧了造船图,不论是出于为国为民的公心,还是想谋取名声的私心,总归是成功阻止了此事。

可今时不同往日,海图没了,造船图没了,若想再行下西洋之事,就要重头起步,重新摸索。

这其中,又要付出多少时间精力,耗费多少的钱粮。

下达了逮捕刘大夏的诏命,弘治皇帝的怒火像是找到一个宣泄口,被宣泄出去了一些,见状,夏源才硬着头皮道:“陛下,如今没有了造船图,没有了海图,但臣觉得这西洋仍是要下的”

话一出口,朱佑樘便倏而转向他,“朕未说不下。”

“朕也知晓这下西洋是何等之重,如今没有海图,没有造船的文料,没有前人的经验予以借鉴,但这下西洋关乎我朝千秋大计,仍是要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