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7章(2/2)

都是假的!

可他还是没办法下定决心打破这一切!

他难道不知道,自己看到的一切都只是幻象?

当然清楚,他的妻子孩子早就死了!

还有自己是猎人……呵呵,开玩笑,他这辈子都没真正的狩猎过。

嗯,前半辈子。

一切都是假的!

可他却不可自拔的沉迷进去了!

就像人们明知影视剧是虚构的却仍投入情感、狂热追剧追明星,核心源於情感共鸣、精神需求与社交属性的驱动。

一、心理层面:虚构场景满足“情感代偿”需求。代入感填补现实空缺。影视剧构建的角色人生(如理想爱情、逆袭成长、侠义江湖),往往映射著人们现实中未实现的渴望。比如职场人沉迷“逆袭爽剧”,是通过主角的成功获得“心理代偿”;老人偏爱家庭伦理剧,是在剧情中找到生活共鸣,弥补情感空缺。这种代入感让虚构场景成为“情绪出口”,即便知道是假,也愿沉浸其中获得心理满足。

而且“可控的情感体验”更易接受。

影视剧的悲欢离合虽激烈,但结局多可预期(如团圆、正义获胜),这种“可控的情感刺激”比现实中的不確定性更易让人放鬆。人们在追剧时,既能体验喜怒哀乐,又无需承担真实风险,比如为剧中情侣落泪,却不必担心自己的感情受挫,这种“安全的情感投入”符合心理舒適区需求。

二、情感层面:角色与明星承载“情感投射”。

角色塑造激发“情感联结”,优秀的影视剧会赋予角色细腻的性格与成长轨跡,让观眾逐渐將其视为“熟悉的人”。比如《甄嬛传》中甄嬛的蜕变、《人世间》周家的烟火气,角色的悲欢会牵动观眾情绪,即便知道是演的,也会因长期情感投入而產生“共情依赖”,甚至为角色命运揪心。也是因为如此,明星成为“理想自我”的载体。明星在剧中的形象(如帅气、善良、坚韧)或现实中的人设(如敬业、温暖),往往符合人们对“理想自我”或“理想他人”的期待。观眾追明星,本质是將对美好特质的嚮往投射到明星身上,比如喜欢正能量明星,是通过关注其动態获得“向上的动力”,这种情感投射无关剧情真假,而是对“美好符號”的追求。

就像观眾观看电视剧的时候,会把主观情感投射到电视剧中,甚至会把自己等同於电视剧中的人物,但这种等同只是感性层面上的等同,理性方面仍然知道自己是观眾,剧中人是剧中人,不能合二为一。人是容易受到情绪支配的,也容易动感情。刚开始看电视剧的时候,还能够保持一定的理性,並不会把主观自我投射进去,而是认为自己是一个观眾,电视剧是电视剧,两不相干,甚至只是为了看热闹,就像看马戏团的猴子和狗熊表演一样,当然不会把自己等同於猴子或狗熊,但看到驯受人虐待猴子和狗熊,观眾就觉得不好受了,其实还是潜移默化的地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动物身上。看电视剧也是如此,观眾明明保持了理性,却分明会为电视剧中的人物动感情,被情节打动,甚至哭了出来,还有的大笑,其实情绪已经受到了影响。即便自认为非常理性的人,在观看电视剧的时候,也仍然忍不住要评论一番,而评论已经代表了他的观点,也证明他已经看到了剧情,把部分的情感融入进去,虽然並没有完全被感动,但已经实现了主观情感的投射。甚至他们只会看到自己喜欢看到的內容,而对於不喜欢看到的內容却视而不见。

人是情绪化的动物,很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导演们把握了人的这种属性,就要在放电视剧之前搞路演,扩大宣传,甚至还要雇用一批水军来鼓吹电视剧的质量,最终弄的得人们都知道了,以为这样的电视剧是最好的,带著这样的期待来看,果然觉得电视剧不错。其实电视剧本身有很多缺点,只不过人们被gg影响,很容易忽略了缺点,而只关注gg宣传的那些优点。gg本身是一种宣传策略,人们明明知道gg是假的,但看多了仍然会相信。就好像某位政治人物说过的,“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成了真理。”当同样的gg词和画面反覆播放的时候,就会形成洗脑效应,即便不相信gg的人也容易相信了。也就是gg词和画面对人的潜意识形成了影响,在人的意识中反覆迴荡,最终会影响人的判断。gg会寓教於乐,让人们在轻鬆快活中看到了商品信息,也让人们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gg商会在电视剧中植入gg,让人们在看电视剧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受到影响,。人们要模仿电视剧中的人物,穿名牌服装,吃美食,到某些城市或野外的旅游景点去游逛等等。可以说,一部好的电视剧一定会插播很多gg,而且会有大量植入性gg,赚钱很多,也会对观眾形成一定的影响。

即便理性的观眾在看电视剧的时候,也容易受到电视剧本身的影响。除了剧情的影响,就是人物的影响,还有其中一些画面和台词的影响,可以说是立体交叉的全方位的影响。虽然观眾在看电视剧的过程中並不能一一辨別这些影响,但潜意识会受到影响。即便观眾认为没有关注到某个人物,也可能受到了他的影响,因为潜意识受到的影响並不明显,只有表现出来的时候才会让人大吃一惊。有人喜欢电视剧中的某个人物,就会潜移默化的地模仿那个人物的走路姿势、穿衣服的样式、说话的方式等等,而对於不喜欢的人物却不会模仿,但並不是没有受到他的影响,而是分明受到了影响,只是没有表现出来而已。只有具备合適的条件,受到的影响才会表现出来。也就是说,只要观眾看了电视剧,不管喜欢还是不喜欢,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更何况很多人都是感性的,不知不觉就受了剧情的吸引,受了剧中主人公的影响,很容易感动了。

人的理性並不可靠,看似可以支配感性,可以自主,但在很多时候並不能自主,分明受到了影响。很多心理学家认为,人的理性只是人自认为的理性,也是被人塑造的,不是那么可靠。当很多人都在抢购某种商品的时候,不想抢购的人也就加入了抢购的大军,感性支配他去抢购,去从眾,甚至是盲从,而理性却分明不起任何作用。有人认为自己不容易感动,只是没有找到触发点而已。因为人在成长过程中会產生经验的积累,形成认知系统。当某个外界的事物触发了他的情感,就会產生触发点,或者说触发了他经验中感触最深的部分,就容易感动。而有人的情感並没有被触发,就不会感动,但並不是说没有受到影响。这就是一部电视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原因,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有人感动得稀里哗啦,有人却云淡风轻,没有什么感动的情绪。但不管感动还是不感动,人们都受了电视剧的影响。不感动也是一种感动,感动自己固守的那部分情绪和固守的那部分理性,而这种情绪和理性又是后天塑造的,並不是真理。

人的情感很复杂,並不是人们能够完全认识的。明明知道电视剧是假的,但观眾看的时候还是会感动,起码说明人的情绪受到了影响,人很容易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投射到外界事物中去。由此看到的世界就是自己主观化的世界,而不是真实的世界了。

格尔就更糟糕了。

他的內心是空洞的!

以前他不知道该怎么填补这个空洞,当然更多是没时间思考这个问题……毕竟多数时候都在生死边缘挣扎,哪有空想这些有的没的。

后来得到黑死剑,他以为找那些神灵復仇,能够填补空洞。

一开始的確如此,看到那些高高在上的神灵在自己面前哀嚎求饶的时候,他很满足。

但很快,他就发现……这玩意根本不是他想要的。

当然,也可能这是纳尔的阴谋。

毕竟感到“空虚”真的是一种可怕而痛苦的体验!

当情感没有得到满足时,就会有这种空虚感(或叫情感空虚/精神空虚)。而一直沉浸在空虚中,带来的麻烦要比我们想像中更严重。——是的,当我们感到空虚时就会与自己和他人失去联繫或联结感。严重的情况下,许多人不会直接选择处理这些感觉或感受,而是求助於外在的酒精、食物、毒品、或者其他刺激但不健康的关係来填补这种空虚感。因为,空虚是一种病!

当我们有情感匱乏或情感忽视时,空虚感就出现了——这种感觉就像我们內心世界什么都没有了一样。而且空虚感与压抑、恐慌、愤怒的这种“沉重感”以及受打击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愤怒的感觉让我们感到沉重,因为它们似乎一瞬间能够渗透到我们身体的各个方面,但愤怒的感觉来之快,去之也快!但是,情感空虚更多的是一种不舒服的轻飘飘的感觉(无力感),並没有让我们感到受到束缚。殊不知,这种感觉会破坏身体稳定性,因为这会让我们感觉到与自己和他人脱节,以至於不知道如何驾驭我们在世界上的各种体验。当我们感到空虚时,还会有个很坏的影响就是,我们可能会因为空虚而责备自己。比如,当你看到其他人似乎更“充实”,生活更有“意义”,就会產生对自己的抱怨和责怪;我们甚至会回忆以往我们没有感到空虚的时刻,並希望我们能回到那些时候。我们还会埋怨自己——“自己到底怎么回事?”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人就会儘自己所能去感知一些东西。比如,寻求酗酒、尝试冒险、吃垃圾食品等感官上或知觉上的体验,甚至还发展一些令人心动但不健康的感情关係——也就是说任何能让人有感觉的一些东西或体验。

可以说,在某些情况下,空虚代表著人的身体或心理出现“问题”的跡象。

到最后,整个人都会疯掉,毁掉自己,也会顺带毁掉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