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黄闯子接旨,御船说军情(2/2)

然后一直在辽东跟东虏作战,积功升至游击。

后清军入寇,黄得功因守卫京师有功,被崇祯赏识,升为副将,并成为新编的勇卫营主将之一。

再后面就是一直在河南、江北一带剿流贼。

等到崇祯十七年,诸多剿贼将领成为实质性的军阀,崇祯为了稳住这些军阀大肆封官赏爵,也没落了嫡系的黄得功,便封其为靖南伯。

再之后就是作为江北四镇之一,拥立福王为弘光帝了。

历史上,黄得功因轻忽大意而死——刘良佐降清后,带着清军在江岸上大声劝降黄得功。

黄得功怒声大骂刘良佐,不妨清军中有神射手,一箭射中了他的脖子···

至于刘良佐,其实力、能力在江北四镇中都排在后两位,历史上又是主动降清。

朱媺娖知道,刘良佐降清不仅是因为怕死、势力,还因为他弟弟刘良臣早在崇祯四年大凌河之战后便降了清,只不过大明这边一直不知道而已。

所以,朱媺娖早就决定了,这一时空刘良佐即便不降清,她也不会重用,顶多收编其兵马给个闲职。

如果刘良佐依旧如历史上般降清,那便只有一死。

相较于黄得功、刘良佐,并不出名的黄斐却是让朱媺娖有种捡到漏的意外之喜。

黄斐出自东江军,是原东江镇总兵黄龙的外甥,后来以继子身份承袭黄龙军职。

其因为与黄得功同姓,又脾性相投,结为兄弟。

历史上,黄斐与黄得功虽然在铜陵击败了左梦庚的几十万大军,但自身也损失很大,黄得功更是一条胳膊受伤差点断掉。

所以,两人战后修整军队就需要不少时间。

而且左梦庚的几十万军队只是被击败、溃退,并非被两人全歼了。

除二十多万兵马被左梦庚等人收拢退走外,还有很多被打散,成了败兵、流贼。

于是,南京朝廷就让两人在太平府驻守,在修整军队的同时剿灭这些败兵、流贼。

再加上,当时南京说是京营就有二十万人,且城池高大坚固,又有长江天险可以依仗,正常来讲,即便清军再厉害,南京守几个月也不成问题。

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朱由崧听闻清军渡江而来,攻破镇江,吓得撇下城中臣民、军队出逃。

南京则在阮大钺、钱谦益等大臣的带领下直接开城门降了清···

朱由崧跑到芜湖来向黄得功求庇护,两人才得知这消息。

再后面,黄得功因轻忽大意中箭身死,其麾下好几个总兵一合计,就抓了朱由崧,率领着黄得功的绝大部分军队降了清。

面对如此情况,黄斐却没跟着降清。

他率领两万水师顺江东下,想要去找时为弘光朝廷靖虏伯的郑鸿逵会师,以谋求继续抗清,谁知郑鸿逵早率领郑家水师跑了。

于是黄斐只能率军避入太湖。

在后面清军南下势头最猛时,他仍坚持抗清,被江南多支抗清义军视为盟主。

可惜清军得众多降军之助,势头太猛,黄斐仅坚持了两个月,就在退往舟山时兵败。

他当时身中三箭,便让一家三十多口跳水自杀,自己也跟着。

却被清军捞了起来,逼其投降。

他不肯投降,便被弄断了左手。

后来被送到南京,由洪承畴劝降,他却大骂洪承畴,于是又被弄断了右手。

继续骂,则又被割掉舌头。

如此被清军折磨,他仍不投降,过两个月才被清军拉到水西门外斩首。

下场可谓惨烈之极。

···

等董琼英讲完,朱媺娖才回过神来。

然后便听红娘子道:“既然那黄得功、黄斐是忠义之辈,所部实力也颇强,俺们便先劝降。

如果劝降不成,就只能做过一场,打败他们,再收编他们的兵马了。”

【解释一下】有书友觉得历史背景相关的内容是水字数,这里我承认这类内容写得比较生硬,没能圆润的融入文章。这个只能请求原谅,作者君第一次写历史文,确实不熟练。

但真不是水。

因为写这部分内容所时间,往往是那些完全由作者构想的内容的好几倍,甚至十倍以上。

完全写自己想的东西,我一个小时能写两千字,可出几百字的历史背景内容,单是查资料、挑选、分析可能就得一两个小时以上,,,我怎么可能为了水多一两个小时甚至好几个小时?

(经常因为查资料看得头晕眼,因为分析其中真伪而心烦气躁。因为关于一个人、一件事网上能查到的资料太多,往往会有矛盾的地方,而作者君又有点强迫症···)

我是认为,有部分读者毕竟对一些历史人物不了解,写出来一是让部分读者了解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并让人物形象由此一下子立起来。

当然,说来说去,还是作者君写作水平不够好,会努力提升进步的。

以后也尽量少写些历史背景内容,或者尽量写的让读者们感觉不到吧。

(今天黄得功的资料就准备直接略掉的,但想想还是尽量简单写一下了。刘良佐我就是几句话概括了。这一章主要是介绍了黄斐。)

不足之处,只能请多包涵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