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2章 南华大学有点难 (第三更,求订阅)(1/2)

第542章 南华大学有点难 (第三更,求订阅)

“国家的未来决定于讲台!”

在过去的多年间,南华给人们留下的是什么印象?

重视教育!

极其重视教育!

对教育的重视,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教育经费支出——其占到全部支出的15%!

充足的经费,让南华可以十年如一日的建立起一个覆盖所有人的教育体系,早在1864年,就通过《义务教育案》,推行强制义务教育,尽管义务教育只有四年的初小,但每年仍然有50%的优秀学生,可以升入高小,以助学金的方式接受高小教育。高小毕业生中50%的优秀学生可以获得奖学金就读初中,初中毕业生中的一半进入专门技术学校,接受专业技术培训,另一半则进入公办高中就读,进而通过考试进入高等学堂就读。

这一套教育体系是朱先海借鉴后世经验创办的,尽管淘汰率很高,但是却可以保证所有人都能接受教育,至少所有人都可以接受小学教育。让优秀的学生可以不至于因为财力的问题辍学。只要他们足够优秀,无论是助学金还是奖学金,都可以覆盖他们的学费以及在学校期间的生活费。

也正是这一套看似残酷的教育制度,让南华在短短十年内,就在教育上赶超了欧美许多国家。培养出来了一大批可堪使用的人才。

而最能代表南华教育成就的,恐怕就是南华大学了,它不仅仅是整个南美第一所工科大学,也是南华第一所大学。当然,这所大明的最高学府,也是李经方等人的求学目标。

这天上午,一百多名十三四岁的少年在几名成年人的陪同下,走进这所大学时,少年人就用充满憧憬的目光看着这所大学。毕竟,在这一路上,他们听学过太多与其有关的传闻。

什么南美第一所工科大学之类的。

“如果你们来这里是想要找寻强国之道,其实答案非常简单——就是教育!”

可南华不同,南华是实业立国,不开工科,不培养人才,怎么实业立国啊!甚至南华的第一所高等学校,就是高等专科学校,没错,就是专门培养工程师的。南华建的第一所学校,也是职工技术学校。是为了培养技术工人的。

别觉得新鲜,这年月南美各国有医学院,有大学,可教艺术、教文学、教音乐、教畜牧,就是不教科学,不教工程。

“目前,南华大学的在校学校大概是2500人!”

“是的,南华目前有37所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总数只有18600名,这是年初的数字,陛下在视察文部时,还曾叮嘱要加大高等教育投入……”

真的不多,至少值到现在,大明这边对于人才的需求也从来没有满足。毕竟大明的工厂在不断地扩大,企业在不断的增多。对于人才的需求自然也就越来越多了。

为何?因为没有需求,对于那些庄园主和地主们来说,学工程学?有用吗?还不如学学音乐、文学、艺术在舞会上吸引几个女人来的快活。

这是怎么概念?

“2500人!这一所大学!”

看着瞠目结舌的容闳,刘奕哲直接引了陛下在年初于文部里的讲话,为什么是从两年前呢?

是因为直到两年前大明培养的第一批留学生,第一批本土高端人才才开始大量进入企业,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大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容先生,你们的学生是什么水平,我并不太清楚,但是,南华大学的入学考试非常难,而且没有任何人情可寻,陛下曾经说过——即便是皇太子,如果无法通过考试,也不得特别录取!”

“国家的未来决定于讲台!容先生,希望伱们都能通过高中会考测试,并且取得优异的成绩,然后考进这所大学,毕竟这里可是大明的最高学府啊。”

“你们,你们需要那么多大学生吗?”

环视着着南华大学的校园,刘奕泽用颇为感叹的语气说道。

这也难怪,这个时代的大学,一所学校往往只有三四百名学生,可南华大学这……真的挺大的。

看着那些匆忙赶路的学生,容闳有些好奇的问道。

“这些人里的绝大多数都是高等专科学校毕业的,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进入工厂企业作为技术人员,工程师以及工厂的中高层管理人员。”

但这一切不过只是后话,毕竟眼下他们只是所学校即将接收的第一批留学生而已。

毕竟现在大明最缺的就是技术人才,而大明想要崛起有离不开这些人才,毕竟只有工业才能让大明迈进强国之列。

18600名在校大学生!

就在李学贤打定主意要抱紧大公子的大腿时,刘奕哲又解释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