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5章 截然不同的帝国 (第二更,求订阅)(1/2)

其实,所谓的“和我们一样幸福、快乐且富足的生活着!”,这套话术差不多,也就是和后世米帝动不动就说什么“我们给他们带去了自由与mz”一样,都是话术而已,但不得不说,这套话术听起来倒也不错。

对于帝国扩张来说,有一个高大上的理由,总好过没有理由吧。

占领?

开什么玩笑。

咱那是解放。

相比于米帝那种既当婊子又立牌坊的纠结。大明帝国无疑是灵活的,帝国压根就没有纠结什么,直接先扶持一个傀儡,然后等个三五年的功夫就直接“合邦”了。

这操作可一可二,还可三。

别问,问就是民众的选择。

其实在这一点上,朱大皇帝一直都是充分借鉴另一个世界米帝的“成功经验”。虽然米帝很多时候就是当了婊子,没能立住牌坊。

说句难听的,现在大明真是既把婊子当了,还把牌坊给立住了。

“……农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新大陆广阔的土地,让他们能够有足够的土地安置移民,充足的人口是大明帝国能够迅速崛起的原因之一。”

“农场,对于大明帝国的重要性,在很多时候都被人们所忽视,全世界只看到帝国迅速腾飞的工业,是什么让他们仅仅只用了二十年的时间,就赶超了英国?仅仅只是因为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通过对帝国的农场的研究,我发现帝国农场的模式,与其说是农场,不如说是股份制公司,大明帝国的农场——几乎伴随着其早期发展,表面上看起来,它似乎是属于公司,或者国家,但是实际上,农场的员工,本身就是农场的股东,每一户的股份多少完全一样,通过股东大会选举出管理层——场长。而这些股东本身又是公司的员工,在他们监督管理层运营……这些农庄其实就是一家员工持股的公司。而且它们的业务都非常突出,就是农业!一点不复杂,在经营过程中得到种种的扶植,比如提供土地——以土地作为股本,国家作为股东成员,派出会计负责财务,对农场经营进行审计。同时设立专门公司收购农产品,由银行提供低息贷款等等。所以帝国的农场经营一直都非常成功……”

“二是农场为其工业化筹集了足够的资金。通过大明帝国过去十二来的进出口情况的研究。可以发现支撑大明工业化的资金,除了帝国财团等来自民间的直接投资之外,帝国官方的投资,恰恰是通过农场的利润分红获得的,仅1880年度,帝国官方统计农场分红为五亿三千万四百万明元,同年,帝国官方工业投资七亿八千万元,其三分之二的投资来自于农场分红。

工人福利。

看到这几个字眼时,弗德里希在目光显得有些复杂,卡尔他们在欧洲的时候,曾经一次又一次的为工人的福利大声疾呼,可是他们的疾呼换来的是什么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