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军学堂毕业生(2/2)

先和金瑬,李贵等朝鲜大佬事先通气。

金瑬和李贵无言。

蛮族的逆首,一辈子也才带出来了十余万精兵啊。

学生们都是军中的遗孤子弟,从小兵做起我是舍不得的,相信你们也不愿意。”

金瑬无视李贵的视线。

虽然两人看得见,却没有办法解决。

果然。

没有文化,退了营,就是普通的老百姓,将军如何用他们这些大字不识的退伍老兵。

听闻,朝鲜的官员们不说话了。

从原来的不懂金州将军的做法,到如今尘埃落定,朝鲜国内同样上下皆震惊无比。

将军府,有气魄也有底气,更有威望敢这么做。

如果不是迫不得已,将军又如何会不顾和朝鲜的友谊,继续找朝鲜借粮呢。”

也算是对游击队的反击。

谁也舍不得这些军中遗孤子弟从小兵做起。

这就是朝鲜国内目前的形势。

其实连金瑬,李贵他们的派系,都因为蛋糕不够分,陷入了前番北大派开始分裂的前端。

军中的大将们支持将军不要改。

谁也无法答应。

这最后一句话要不要改一改?

冯胜之,顾应时,甚至李成贤都提出了疑问。

金州将军是怎么做到的。

金瑬终于松了口。

既然如此,那就去前线,和哨官们互相成就吧。”

不看僧面看佛面,只看在这些军学生牺牲的父辈,他们的同袍的情面上,也该如此做。

众人很快达成了一致。

历史上毛文龙就派了军士上岸专门负责采参,朝鲜并没有拒绝。

李成贤看向众人。

就算按照惯例打个折扣,也是十五万石。

暗中有反意的势力繁多。

不是他们不想借,是朝鲜真的没有。

做错了事要纠正他们,要把自己的经验教给他们。

第三,前线各队需要承担更大的压力,组织辽民自救。

第二,前线各队必须遵从章程,不得不顾良莠肆意扩军。

蛮族放弃辽左中部,也是因地制宜的,毕竟辽左中部尽是长白山脉,哪怕地盘极大,可是田亩数连金州的十分之一都比不上。

“上半年,金州军,镇江军十万将士在前线卖命,打的蛮族节节败退,可以说蛮族放弃了辽左中部。

“让唐清安去问问史鼐,去问问李达祖,他们愿意把自己的物资调给金州,那就调给他。”

朝鲜不小,可是固化的权贵阶层太多太多了。

“为了供应这十万之军,金州,镇江,乃至长白山东岸,中部百五十万百姓,都缩衣节食,饿着肚子。

朝鲜虽然也有十万军,可是绝大多数都是地方的守军,只能用来守城。

做出这个主意有所凭借。

“这么说才提气,才能让那些个倔驴信服。”

而朝鲜的两班权贵,听到李成贤的话,知道其中的深意,但是也没有不信。

辽东总有光复的那一天。

去年冬借了镇江五万石粮食,年初又借了二十万石粮食豆料,这才过去了半年,又要借三十万石粮料。

“不改。”

“我会和殿下去沟通的。”

第四,各哨都必须接受军学堂的学生。

有些是忠心前任国主的,有些是因为认为对没有获得权势不满的,还有众多的想要争夺地盘的。

“关于贵国每年提供一万斤人参,将军认为是不够的。

而且贵国境内有二心的势力,同样也暗中派人来联络将军,许下重诺,但是将军面对这些诱惑,态度坚定不移。

第一,前线各队不裁军,接受军饷减半。

可是考虑到如今各地的百姓,每日连饭都吃不饱,挣扎在饥饿线上,又不想裁军,且只是暂时的,那么如何不能谅解呢。

因为他通过李成贤的态度,猜到了金州将军的态度。

不光辽东要光复,奴儿干司,朵颜三卫,关外旧地都要收复,并牢牢的占领。

李成贤正式进入朝鲜汉城,恭敬的面见朝鲜国主,递交金州将军之文书。

“加饷加征吧。”

这就令人恐惧了。

李贵直接问道。

随后,将军府的策略,在众人的安排下,有序的展开。

既然如此,还不如自己抢先卖个人情。

当太上皇表露出了对唐清安的不满,朝廷上就没有敢站出来为他说话。

皇上一脸平静。

他的亲叔叔暴怒。

因为唐清安竟敢对付山西的商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