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决战(2/2)
唐清安也在高兴。
唐清安面露不快。
“你们都是一地之长,还找我要功,我哪里有功给你们,大家都为辽民多做点事罢了。”
复州远离登莱,提供额粮的额田只报了三十余万亩。
不提盐铁专卖的利润,即以上这些,足以养活十余万大军以及官府,更不提盐铁各项之利。
统帅权府使没有拒绝,反而配合上国将军,朝鲜其余各部将领,虽然有怨言,也不敢反对。
大军在榆林铺驻扎。
十二万三千兵,其中骑兵六千。
因为永宁监城不用交税。
形势一片大好,不管是武将,哪怕是文官也心情愉悦。
大军未战。
冯胜之先解释了一番,最后才报出复州各地辽民不足十万。
金州,加上狭长的东岸,以及偏冷的镇江,三地的田亩都已经高达一百三十万亩。
以他对史料的了解,推断复州和盖州,田亩至少在两百万亩以上。
海州,盖州,金州都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
就按照三百万亩田来算,就算未来把田分了出去,只收田税,一年也可以收六十余万石粮食。
冯胜之和官员们纷纷看向将军。
大周地方真的很离谱。
看着官员提交上来的册子,唐清安极其的满意。
不但此地的田亩荒废,也导致了数十万辽民生活困顿,蛮族可不管管迁移辽民的死活,更不会提供物资。
“随着长白山脉清除了蛮兵残余,包括岫岩,凤城两城,各地百姓有三十余万人。
剩余的两万朝鲜军,沦为了杂兵,和民夫帮助金江军运送粮草和各项物资。
蛮族把各地大户都迁移到了沈辽,然后派蛮人到各地管理辽民,辽民成为了奴隶。
因此冯胜之先报游击区的百姓之数。
蒙古人骑术精湛。
只官册上,复州卫加上永宁监城,额田就高达近九十万亩,隐田更不知道有多少。
复州和盖州都是平原地带,两地的面积,论长度是不如金州到镇江的距离。
上国派将领指挥朝鲜军,是历来的传统,当初抵御倭寇时,连训练朝鲜新兵,也是上国将领担任的。
随着一日破栾谷关,数百里来各地望风而降,军士的士气达到了顶峰。
例如归于复州卫的永宁监城。
九万金江军,一万朝鲜三部义军,五千原驻守镇江朝鲜军,一万八千国内援兵。
但是论起骑术来,总体上就远不如蒙古人了。
连国内援军都开始敢请战了。
陈凯武也没有客气。
将军乐,文官乐,将士也乐。
“两百万亩。”
但是宽度却远超东岸,两地的面积合起来,远比他现在治下要大。
“哈哈。”
左翼蒙古早就和大周互市,后期大致上是和平相处,因此左翼蒙古对比右翼蒙古要富裕。
金江军骑兵,和蛮族骑兵,已经散开了几十里地,杀成了一片,到处都是骑兵之间的交锋。
他高兴的是哪怕未来国内巨变,将无力供应他,他也能放心自己不会陷入破产的边缘。
“那这般推算,岂不是盖州的田亩也能推个一二?”
而这段时日吃饱喝足的朝鲜援军,也不在像以前那般,军兵一脸的麻木,脸色开始有了人色。
听到节度使的问话,领头的冯胜之满脸笑意。
榆林铺前番见到金江军的骑兵,早已归降。
驻守镇江的五千朝鲜军,统帅是林之远,朝鲜大太监林忠的侄子。
还有商贸运来的数十万石粮食,一年将近百万石的粮食,以及上百万石的渔获,海贸上百万两的银子。
先到了榆林铺。
为什么永宁监城的额田竟然这么高呢?比复州卫都要高,甚至要赶山整个金州卫了。
众人这才有些为难。
直接派了不少金江军将领到朝鲜军中,指挥五千朝鲜军。
十余万大军,唐清安不敢玩样,稳打稳扎打呆仗,比双方的硬实力。
富庶的复州和盖州,光额田就在一百一十万亩。
“额田就有九十万亩,以咱们在金州清田得出的隐田数,推断复州得出的这个数字。”
唐清安没有逼迫过甚,而是语气温和的向众人商议道。
现在收复了复州,大军在前方,官员在后方清田,同样没有半丝的阻力。
“应该是做得到的,本来想要轻松些,说不定明年还能超额完成计划,不过将军到底眼尖,不给我们多立功的机会。”
“不管如何,如果足够就更好,不足够的话,到明年播种之前,我要两地田亩超过两百万亩。”
闻言,唐清安笑了。
榆林铺到盖州,只需要半日。
前番打得利赢城,朱秀没有客气,使唤朝鲜义军三部,导致他们伤亡不小。
镇江的百姓,金州的百姓,东岸的百姓,无论是田亩还是人口,都十分清楚。
陶杰说的不客气,他却没有不开心。
骑术中,蒙古骑兵最厉害,但是兵甲武器都太差,发挥不出什么战斗力。
兵甲,蛮族骑兵和金江骑兵不相上下。
武器,蛮族骑兵用弓箭,金江骑兵大多用三眼铳,少数用弓箭,至于短兵器都差不多。
蒙古骑兵和蛮族骑兵合起来,金江骑兵输多赢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