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革除(2/2)

又有李胜虎在,则是促成我决定此事的原因。

各位可以放心赶赴锦州,我当众发誓,绝对不拖延大家后腿。”

听闻。

唐清安深思熟虑,经过和众人的商议,镇江军还是要出军的,哪怕是做给别人看。

使者奉命而去。

……

不过平辽侯本就雄才大略,如果再有优秀的后代,因此吴宏即反感这种,又觉得平辽侯如此下去也是极好。

“诸位见笑了。”

不过他面对的是将要出军为国作战的将士,他愿意低下身子,打消众人的忧虑。

魏毅得知援军到了后方,连日焦头烂额的他,终于露出欣喜之色,连忙派人去调集。

这些年来,从原来沈辽各城,以及去年夺下北镇,也有无数的火炮,被重新拉了出来。

熊岳驿以西的海边,临时修建的大营,各军齐至,人声鼎沸。

父严子孝。

他则回以此报。

见众将都没有了言论,唐清安叹了一声。

唐清安面不改色。

多年来攻打各地,很少使用火器,汉军虽得老奴供养,却看来不过是消耗品,并没有太过注重整编。

而辽西地势险要,城堡众多,靠人命去填,是填不过去的。

虽然派了三千兵过去,其余人是如何想法,唐清安管不了,他却还是希望李胜虎能全须带回来的。

吴宏刚要出身,唐清安摆了摆手,打断了他的话,继续说道。

马船,粮船,兵船等。

登船跨海直赴锦州,听候辽东经略魏毅调遣。”

得知城外蛮族使者。

“抽调五千浙江兵,三千金陵兵,一千登莱兵,两千天津兵,合计一万一千兵。

唐清安并不需要向人解释。

唐清安的话音一落,虽然知道自己一定会受到平辽侯的打压,可众人还是忍不住看向平辽侯。

六月十三日,晨。

不管平辽侯是不是真心实意,他们难道还能胳膊扭过大腿不成,无论形势如何,他们也只能领军令。

平辽侯的确和普通人不一样。

“平辽侯……”

“我本想亲领大军出战,可是金江镇的民情各位都看在眼里,的确是没有积蓄供应大军。

平辽侯如此详细解释,又是赌誓,众人都不再多言。

他只能做到他能做到的一切了。

一万一千兵,说起来不少,可是锦州也才五万兵,而蛮族全军十余万。

吃了金江镇火炮之无数次亏,皇台吉极为重视火器。

需要的是性格稳重,品性沉稳之继承人。

可是派谁呢?

朱秀,彭大海这等肯定不行,他们和锦州方面矛盾太深,刘承敏当然也不行。

和小乾不同,幼子极为喜欢父亲, 常哭闹,但是只要唐清安抱了过来,就能很快进入睡眠。

没有什么好隐瞒的,唐清安看向吴宏等将领。

海面上,金江镇水师已铺盖了半个海峡。

皇台吉也是知兵之人,看出了大凌河堡军心之胜,不可小瞧,因此鸣金收兵。

听到这等话,国内军将领却纷纷变色,已经不敢再多言一句。

而李胜虎能打仗,三千兵交给他,也能让人放心。

国内军的一系将领,则面露忧虑。

大凌河堡守将罗明,早已探知蛮族大军的踪迹,整个大凌河堡严阵以待。

李胜虎前日就得到了将军的告知,知道自己会领军出战,他一口领命,并没有犹豫。

皇台吉亲率大军,过了大凌河,抵达大凌河堡。

皇台吉不同。

处于高地汉军大炮的射程之中,城里到处狼藉一片,各军士叫苦不堪,无处躲避。

唐清安也不在多言,坐回了案几后的椅子上,望着下方的众将,当即表明了心意。

大周朝廷这些年提拔了他,供给了他的军资,虽然朝廷对不起辽民,但是对得起他。

他认为这种方式,只会养出狂妄自大,违逆纨绔,特别是平辽侯如今的基业。

一直到了下午。

至于挟蛮自重,我可以当着各位重述一遍,五年平辽已过近半,而我从没有改变心意。

金江镇有十二万军队,国内援军一万八千。

等这部分人走后。

蛮族汉军中的火器,又重新恢复了原来在大周的水平,甚至因为库存太多,持有率反而更好。

“我不怕明言,锦州和我不合。”

……

否则大军一动,破城之后鸡犬不留,切勿自误,害了自己的性命,也浪费了他手下的性命。”

“镇江军也出兵三千,将由李胜虎带之。”

又有归附蛮族的汉军日益增多,只靠蛮族本部兵力,迟早经不起消耗,必须提高汉军的待遇。

他已经计划要设立汉军旗。

就等着这次立威。

趁大胜之势,革除蛮族这些年积蓄下来的弊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