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败逃(1/2)

《茴字的四种写法》

金州军学堂。

学堂主教邓章的公房,最上方就悬挂着,专门表起来的,将军所写的文章。

不只是他这里。

将军写的这篇文章,所有的学堂都拓了,挂在显眼的地方,

无论是学堂,军学堂,每个人都能背诵出来。

这篇讽刺意味让人羞愧的文章,谁也不敢在这上面卖弄,以免贻笑大方。

学堂,军校,在先生,文教官的组织下,开始以将军前番所点的题目,各自做一篇文章。

金州和内地不同。

内地的学政,都是名儒,或者才学极高之人。

金州乃边地,如今又被蛮族所隔绝,孤悬海外,与大周只能海上相连。

不过他并没有大意,李胜虎都不同意继续前进,他当然也不敢孤军作战。

能先后得蛮族老汗,新汗的重视,蛮族的老将们可见一斑。

将军突然离开金州做甚么?

邓章纳闷的问了问,结果没有得到回复,于是他也不再询问了,默默的离开节度府。

阿克敦打了大胜仗,更是打败了金江军。

摇摇欲坠,却就是不倒。

原来阻击的几百蛮兵反应不及,见对方阵势未乱,也不敢深追,直到主将赶来。

此战功立马下发全军各部。

大凌河堡。

王纯部没有坚持住。

逃往的途中。

如此危局。

吃掉这一部金江军,哪怕放过数倍的周军都是合算的买卖,更何况如今的形势。

王纯见状,立刻率兵来救。

阿克敦如何会放过这等机会。

蛮族全军军心旺盛。

原因就是那名红色的身影。

两部一拍即合,依托小凉山分立两寨。

不过也不算失败。

屡次眼见要攻上剁墙,最后都功亏一篑。

明明打了胜仗,不但没有因为胜利而得意,反而琢磨其中的差别,认清自己的实力。

谁能熬的住,谁就能胜利。

从金州渡海坐船,又一路行军,然后再被派出支援大凌河堡,也败得不算冤枉。

周军他不放在眼里,金江镇却不敢如此,因此作战十分的谨慎,前番试探了又试探。

所有人都在熬。

周军三千人,死伤俘虏大半,李胜虎部,虽然见机不对跑得快,可是一路逃往,加上断后之兵。

则胜券在握。

王纯派兵在小凉山狭隘的山道上堵截蛮军,不让蛮军顺利的获得立足之地。

攻得快,退得也快。

一处溃则诸处溃。

对方两部的实力,他已经清楚。

闻讯而至的蛮军,来了一支数百人的队伍,见对方是己方十倍之敌,不但没有畏惧。

两部出军太过匆忙。

又有《茴字的四种写法》在前,因此金州的学生文字比较实诚,至少一般百姓都看得懂。

蛮军见周兵占据地势,不好攻打,就派兵从后山绕到周军背后。

这种形势下,前线的军士哪里还能听得到他的话,无非是金江军的队长们。

内心的不安越发的强烈,感到友军不可为屏障,前番几百人攻打王纯,王纯部竟然发动不了反击。

王纯见大势已去,选择了带身边的亲卫们打马而逃。

得辽东经略魏毅的命令,去支援大凌河堡。

不同的是,战场上是用命来熬。

到底还是被李胜虎跑了。

王纯败在对地形不熟。

不然只一个大凌河堡,就挡住了他们大军这些时日,如果不想尽办法扭转士气,那就再无可能攻破此堡。

大凌河堡才几千人,如何挡得住他们蛮族。

数千人聚到一起是一大团,分散奔跑则漫山遍野。

如果两部能好好的攀谈一二,说不定他还能想起来。

追击的路上。

李胜虎败在大意。

出战以来,扫平东海堡,攻破广宁右屯卫,如今又打败周军,更甚至打败了金江军。

大凌河堡熬住了。

刚到锦州,就派来支援大凌河堡,不知道这条山道旁,还有条小路可以绕过而击。

因此金州并没有大儒,哪怕进士都是没有的,最高的也才是举人。

两部在山上厮杀一片。

根据自己的职责和经验,做出了有利的选择。

两人并没有违令。

熬。

准确的说缺乏和友军的沟通,李胜虎虽然略知地形,却因为两部的隔阂,导致不能互通有无。

去了节度府他才得知,将军已经离开了金州。

损失至少五六百人。

“报,周军和金江军,在小凉山立营。”

如果是派的锦州军,对地势熟悉,其余不谈,此大错是绝对不会犯的。

而且又离开广宁右屯卫六七年,小凉山他又不是很熟,这条小路,不是蛮族的行动,他都已经忘记了。

不少的队长为了掩护大军,选择带队留下,迎向蛮族,发动了自杀式的反击。

恨得他破口大骂。

……

当然。

可是蛮族大军,不但没有因此而士气低落,在蛮将们的鼓动下,纷纷战心涌起。

这些人在将军面前,没有底气称自己能为人师。

皇台吉亲自夸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