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为君效忠(1/2)

锦州方面的奏疏,报功锦州打退了蛮族的进攻,向朝廷讨要赏赐和抚恤。

朝廷的军队,终于打败了蛮族。

这些年来,属实是第一回。

收到锦州的功报,最高兴的就要属皇帝。

他才亲政不到一年,辽西方面就打退了蛮族,文治武功,迈出了第一步。

心里即高兴,又犹豫。

魏毅可是太上皇提拔起来的人,该不该调走他呢。

随和皇帝的亲政,大肆贬逐原来的老臣,连原来内阁的璠皓,都已经称病不出门。

明眼人都知道眼前的局势,纷纷改换门庭。

不过有些人太过显眼,例如璠皓,作为太上皇一代,旗杆式的重臣,必当受到清算。

如果只是一家人之用,肯定是够的。

金江镇的实力,隐瞒了又隐瞒,可毕竟体量在那里,朝廷已经逐渐看清楚。

璠皓当阁老数十年,门生故旧无数,他的一去,越发导致朝廷乃至地方上的混乱。

都有向对方造成威胁的实力,如何能轻易的放下心中的顾虑,双方做到信任和解。

皇帝看了眼自己的叔叔,没有再谈此事。

又占据小半个辽左。

奏疏他们已经看过。

忠顺王又一次反对了皇帝的主意。

在这些京官的支持下,锦州军的重建,被一路顺畅的通过章程,提升了日程。

大周官员的俸禄很低。

在新的辽东经略还没有落实之前,就派了使者去宁远,把魏毅枷送回京。

皇帝在朝堂上大发脾气,连忠顺王都没有逃过,被指着了一番。

反正是送上门的便宜,又不需要他付出什么,不过口头上几句承诺罢了。

平辽侯竟然提出,明年大举进攻蛮族,和蛮族决战,以绝朝廷后患,为君效忠。

从公心上来说,他应该支持平辽侯所言,明年带着金江军和蛮族决战之事。

导致宁远的几名大将人人自危,担忧步入后尘。

皇帝突然说道。

皇帝终于还是按照忠顺王的意见,下发了旨意,夸赞了锦州方面,并要求内阁赶快制定出奖赏的章程。

史鼎支持唐清安。

忠顺王,刘一儒,史鼎等人,认真的商议平辽侯所言。

既然不放弃辽东,那么新的辽东经略该由谁去担任呢?

众人思来想去,准确的说没有官员愿意去趟这个浑水。

“魏毅此人,朕不放心,想要重新选一名能担负重任的辽东经略。”

唐清安恭敬的奏疏,令皇帝看的十分的满意。

良久,他这么说了一句。

皇帝龙颜大悦。

岂不是会认为他比太上皇要做的差。

此时。

得到平辽侯的保证,绝对不会攻伐他们,几名锦州军老将下定了决心自保。

“平辽侯从来没有假话,而且主动请调军队入金州,也是对他的制衡。”

三百万辽民,十万大军。

听到皇帝的话,忠顺王认为不能轻动。

同时以荐人不利,导致国家大败,罢免了内阁阁老璠皓,责其立即归乡。

时不我待,他恨不得一口气把所有事都做完。

对比国内大部分军队,甚至朝鲜军,锦州军的实力并不弱。

唐清安得到几人的书信,思考了一番做出了回应。

被打压多年的他,大肆提拔自己的故旧门生,这些官员开始走上前台,皆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番。

反正辽东的局势,已经败坏如此,封锁山海关后,其余不要也罢,让其和蛮族争斗。

此消息被带了回来,朝廷上下皆惊。

“皇上想要恢复辽东,补给重建锦州军,不如补给金江军,平辽侯的五年平辽,犹如昨日之言。”

这在官员们看来不是升官,而是催命符。

“此人还算是聪明的,看得清楚形势,如果真能对我忠心,我也不会让他不好。”

刘一儒思来想去,无法做出决定。

可见其在辽左的威望,连敌人都顾及。”

七年的时间,前后四任辽东经略,除了史鼐保全了自身,都没有落得好结局。

“放肆!”

京城生活成本本就高,又有这些年来大周物价上涨,官员们的生活越发的困苦。

对于辽西极为不利,此事不必着急。”

自己被打压太多年了。

必须规制于朝廷的管制中,不然就决裂吧。

可是墙倒众人推。

刘一儒和忠顺王不同,刘一儒更看重朝廷,随着璠皓一系的官员,都开始被清理。

以他的精明,又如何看不出,自己的皇帝侄儿,对自己有些不耐烦了。

如果是以往,以魏毅的关系,是能解决此事的。

“锦州军需要恢复,金江军也当供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