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章 出山(2/2)

那时候的忠顺王,可没人会主动投靠,哪怕自己只是一名小军官,也不会彻底拒绝。

乃至于弘化元年至文久三年,戚帅的兵书又重新翻印。

偌大的京城,一时间竟然找不到人才。

戚帅的军事思想一直都是中国军事领域的主导思想。

不光金江镇各地都动了起来,大周国内也是如此。

包括太平天国的名将李秀成,他营中案头上,摆放的就是戚帅的兵书。

国内的军队,是参加过金江军和蛮族老奴大战的,本来底子就不错,又具有大战的经验,放在国内也是强军。

逃回来的还有王凤,常栋。

金江军的训练思路,唐清安可以自信的说,乃这个时期的世界一等之列。

毕竟史鼐没有被罢职前,在锦州做的也不错。

对于贾雨村,唐清安非常满意。

唐清安向军司官员命令道。

曾国藩写信给李鸿章,信中说,“闻足下所带之勇,精悍而有纪律,务望更加训练,束以戚氏之法。”

谢友成提议道。

“必须要提高士气。”

而唐清安闻知后,也坚定的上疏反对。

那就是原来国内的援军,因为锦州大败,而士气低落的四支军队。

如今国内总兵吴宏战死,王纯被俘,不知是投降了还是英勇就义。

至于贾珍能不能识货,那就是看运气了。

在日本,戚帅是子,和孔之,孟子一样的子。

和蛮族的大战,任何方面的帮助,能提获胜机会的事情,他都不会错过。

因此他不会因为国内援军士气低落,就彻底抛之不用。

首先贾珍在红楼原文中,就是组织过勋贵子弟较射的,其次,唐清安看重的是贾珍身后的贾敬。

贾府达不到目的,唐清安就会考虑王子腾,王府处也达不到目的,就会放弃勋贵的力量,直接跟随舅舅回辽东。

军司的徐辉,遵守将军的命令,巡视国内的援军,原来八千浙江兵,五千金陵兵,三千登莱兵,两千天津兵。

“金州各军练兵完毕,即已准备开往前线,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理应充足各库,以备战事。”

山东的苏观,登莱巡抚韩昊。

另请登莱大营的各兵,先至者先调入金州,以磨练双方之默契。”

不定因为自己主动投靠,成为忠顺王千金买马骨的对象。

事情先做,能不能成功,谁也不能保证百分百的达到目的。

且皇帝深信史鼎。

然后想办法投靠忠顺王。

所以唐清安当初向贾府自荐,信心十足,敲门砖他是有的。

刘一儒如今大权在握,满朝门生故旧,看上了这个职位,提议了自己的门生吴文华。

“我认为理当融入金江军的军制,如此不但用起来放心,也能号令一致。”

合计五万两千兵。

正如伟人所言,要拉拢一切可以拉拢的力量。

对于这九千五百兵,唐清安想要按照金江军的军法来训练。

既不影响金江镇的计划,引起平辽侯的不满,也让朝廷看到自己的努力,证明自己的能力。

有了平辽侯的承诺,两人也不在有其他的顾虑。

如果导致两军不合,唐清安就要考虑,是否还要坚持原来的军事计划。

“如此甚好,我不会亏待二位。”

太平时节就逐渐消失,而每当政局不稳,民情慌乱时,关于戚帅的兵书就大为流行,都在借鉴训练军士。

“我准备安排张云承,专门负责核粮之事,谢司马不会反对吧?”

戚帅的兵法,数百年来广为流传,在国内外都有重大的影响。

平辽侯的奏疏,也已送达朝廷。

新提拔起来的官员,要资历没有资历,要经验也没有经验。

两名亲近金江镇的官员,对于物资的运送,极为的配合。

“平辽侯所命,我等愿意遵守。”

登莱码头草料,粮资已经高达上百万石,其余物资兵甲不可计数,并征集了众多的船只,用以运送金州。

登莱的大营,目前只有山东,山西,川兵,江西等地的士兵已至,其余还在路上。

国内是如此,国外同样如此。

朝鲜国主下令到上朝,购买戚帅的兵书,按照其兵书,募民为兵,教以戚氏三手练技之法,置把总,哨官,实如戚制。

“再于登莱,发粮二十万,豆十万,布三万解往金州,以支应金州调兵前线。”

刘一儒此人敌视勋贵,他的门生,唐清安不放心。

如今以他们两人残存的实力,根本做不到牵制金江军,还不如乖乖的听话。

几个世纪的中国,朝鲜,日本都是如此。

史鼐。

可是为了胜利,唐清安愿意支持忠顺王。

此人没有处理过军务,如何能负责这等军务大事。

最后因为刘一儒的原因,皇帝才同意刘一儒的建议,召回了此人归京。

刘一儒原本的门生魏毅,担任辽东经略,导致锦州大败,这一回又提议他的门生,也是皇帝犹豫,最后没有认同的原因。

最后思来想去,同意了史鼎的建议。

史鼐重新出山。

正如红楼原文中一样,第二次外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