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忠顺王之斥(2/2)
现在以他的威望,只需要提出他的要求,在场的几人,就会按照他要求去做。
唐清安心中之谋略,委实超凡,走一步看三步,步步相连,难怪能做出如此基业。
忠顺王冷笑一声。
忠顺王看不透。
这些年。
其余不提,同时空的大明,没有统一的管理,形不成合力,反而会内耗。
因此很多事情并不是很清楚。
听到忠顺王的话。
看着周人离去的背影,年轻的多尔衮按捺不住,着急了起来。
“我出使贵国前,大汗曾说过,只要大周愿意和谈,蛮国将奉大周为宗主国。
“去年的大战,之所以请调各地的军兵,就是为了那一刻。”
双方不能合力,任何一方都无法对抗金江军。
闻言,众人皆看向唐清安。
果然老话直指人心。
观其言看其行。
唐清安年纪轻轻,就做下这番的基业。
对忠顺王的冷笑,礼敦并没有生气,笑道。
所以见到众人有些满足的心思,唐清安否决了众人的想法,而是大力提倡,要继续大力发展海贸。
金江军的强大,他如何不知道,到底要看看,蛮族有个什么说法。
“无稽之谈。”
以受到全世界追捧的大周商品,抢占越来越多的市场,最终将会达到哪一步呢?
济州岛的贸易发展虽然迅猛,令人咋舌,到底时间尚短,并未让唐清安满意。
恐怕会引起不小的麻烦。”
可是他敢赌吗?
“如果真的不愿和谈,又何必见我们,更何况大周朝廷还派了特使来见。”
忠顺王才无奈的又一次和蛮族使者相见。
“金江军越来越强大,十万精兵战无不胜,天下无敌,蛮族已经无力对抗。
“难道大周不愿和谈?”
忠顺王和蛮族使者,约见在宁远城外数十里,一处地名叫做添桥的地方。
这些商队深入国内各地,形成了成熟的商道,采购众多的货源,以免金江镇的货源渠道,完全掌握在外人的手中。
换做自己是平辽侯,蛮族如果真心归顺自己,立马增添近十万精兵,辽东将彻底变天。
冷子兴的商路,原来是靠着贾府的情面,做古董的冷门生意,主要还是为权贵服务。
“辽阳怎么办?还有抚顺,铁岭,开原,昌图等地呢?包括奴儿干司也是我大周故土。”
“生产如此巨量的丝绸,瓷器,茶叶等,需要更多的桑田,茶田,会导致农田的减少。
“海贸的发展,还远未到巅峰。”
再艳丽的家,也不如路边的野香。
如果不是因为金江镇的崛起,成为了新的大患,比蛮族都要难防,忠顺王不会亲自与蛮族和谈。
如此之智,还是人乎?
直到贾琏来到金州,带来新的消息。
建州蛮族,是受大周册封的武官,原来居住地并不在建州,在更远更贫瘠的地带。
贾琏功成,辞别去了济州岛,唐清安不以为意。
也不敢赌。
一应礼待,皆向朝鲜看齐。”
“蛮族没了退路,又无法和大周求和,为了全族生机,只能委身于金江镇。
众人好奇。
“蛮国愿意帮大周看顾奴儿干司,至于辽东之地,请大周怜惜蛮族百姓,借给蛮族使用。”
他身后的几名同伴,其中一名正是年轻的多尔衮,多尔衮也是五大臣之中一人的侄子。
陆仲恒从原来最耀眼的新星,到如今做了年余的冷板凳,他不甘心。
不但要达到三百万两银子的贸易量,更要超过三百万两才对。
“漫天要价的手段罢了。”
因为羡慕建州之地的肥沃,因此奏请迁移到此地,得到了大周朝廷的同意。
听到众人有些满足自豪的话语,唐清安敲打了一番。
同时空的大明,都导致了桑田农田之争,更何况唐清安,要做出规模更大的贸易。
唐展望和冷子兴就是唐清安,在金陵的直接负责人。
此举万一传了出去,会影响他的名声。
“那为何?”
唐展望虽然这几年和大哥离多聚少,但是从小受大哥的教养,到没有觉得什么。
唐清安让刘承敏,送了冷子兴和唐展望二人坐船离开,急忙招来贾鉴等人。
的确。
以争取长辈冷子兴的支持。
现在济州岛,远洋贸易都还未到两百万两。
当年他科举名次越高,如今受到的嘲讽越多。
而他的恩师,璠皓已经归家养老,能为他说话的人,也不敢为他说话。
庶吉士陆仲恒,不愿承担这个风险,更想要以此破解自己的危机,把这个机密的事传递给了勋贵。
贾琏先一步比他到辽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