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忠顺王发狂(2/2)

刘兴祚负责带领金江军士兵,驻守汉城,拱卫王宫,保护李氏朝国王,是他的职责所在。

“大伴,你怎么看。”

唐清安吩咐道。

自己一心为公,努力对付金江镇,偏偏国内的勋贵,只想着自家的事,不顾国家大事。

李长松到了辽西,刘承敏则要去京城。

李倧犹豫了。

图门也是被弹劾的人之一,面色忧虑的同时,很快猜到了幕后之手。

“这?”

陈德言有理有据,贾赦,贾政,贾珍三人,很快就被他说服。

“只怕忠顺王会报复。”

连刘兴祚都有所耳闻,可见李氏朝如今风雨欲来。

忠顺王在辽西,虽然他忠心耿耿,知人知面难知心,谁能知道他真的是忠心的吗。

百姓困苦,各地都有乱民。

如果不是金江镇的出现,此人还要担负守卫王宫的职责。

陈德言笑着摇了摇头,向贾政解释。

离京城越远的地方,可操作的手段越多,加上不是亲眼所见,隔了一层公文。

我让各地的府使统计,推算这些年,大致有二十余万妇女嫁去了辽东。

他也不能理解三弟为何如此。

李氏朝国内的形势并不稳定。

广东粤海将军是最合适的人选。

哪怕当年辽东危险,几兄弟习惯了玩闹,最后也毫不犹豫的跟随自己到辽东。

京城锦乡侯府的二老爷在等他,去迎娶锦乡侯府家的小姐,所以他前来和大哥辞别。

陶杰又摇了摇头。

刘承敏摇了摇头。

皇帝听从了文官的意见,打压京城的勋贵,而忠顺王就是皇帝的帮凶。

“那?”

特别是跨过鸭绿江的各地百姓,用女儿以换得些许口粮,可是这些粮食,都是我国提供给对方的。

把田地不够分的百姓,最后不是移民国内,也会移民海外。

而偏偏京城无人会为忠顺王说话解释。

但是南方不同。

唐清安关心道。

不久。

“李氏朝前朝政变前,发动政变的勋臣,提议的新李氏朝国主,不只是李倧,其中还有怀恩君李德仁。”

种下一颗种子,皇权就能让其滋长。

刘兴祚认识沈器远。

“支持李德仁的勋臣中,资历最深的是扈卫大将沈器远,不过因为支持李倧的勋臣更多,所以才是李倧成为李氏朝国主。”

这些年。

陶杰说道。

“沈器远此人,我亲自去见一见吧,你也做好准备,如果此人冥顽不灵,再动手不迟。”

京城谁会为他说话呢?

只要谣言兴起后,皇帝就会动摇。”

他有心无力,没有发动改革,从而改变李氏朝的局面,当然也遭到前王的困境。

贾赦不在乎的说道。

皇帝突然的询问,夏守忠愣了愣,很快露出了笑脸。

“三弟到底怎么回事?”

现在满京城都说忠顺王有野心,如果忠顺王不退步,恐怕会真的一败涂地。

贾雨村可以在当地的官面上,为金江镇的移民,撕开一道口子,而保护这份成果的人物。

而李氏朝国内暗流涌动,不得不询问陶杰,该如何应对。

陈德言信心十足的说道。

唐清安笑道。

刘兴祚听过这个名字,但是不如陶杰负责情报之事,因此露出疑问。

“出了一个金江镇,不能出第二个辽西军。”

刘承敏不愿和大哥继续谈论此事,万一自己争赢了,又有什么好处呢。

和前朝一样暗流涌动的党争。

陈德言满脸的自信。

两兄弟虽然不是亲兄弟,也是从小结拜的兄弟,哪怕没有血缘的关系,也不比亲兄弟的感情差。

因为辽西的军资,士兵,百姓,皆在忠顺王的手中。

贾赦面带笑容,嘴上如此说,神情却不以为意。

且又供应金江军粮草物资数年,多年下来,李氏朝已经耗不起。

金江军现在驻李氏朝有三千军,协助宫廷卫军,一同拱卫汉城。

日后金江镇以琉球国为跳板,插手大和国内的局势,两者的难度是不一样的。

但是他身后有一个国公府。

唐清安又把他当初的一套说法拿了出来。

唐清安思考过。

有心而无力。

不光是刘承敏如此,陈德言也是如此。

后日,三人皆在荣国府,见了登门拜访的陈德言。

“李氏朝国主的王位不稳啊。”

而福建等地,就离京城很远,一番太极手段下来,容易把事情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刘兴祚作出了一个动作。

当一件事情,大家都这么说,形成了一股风气。

既能扩张民族生存的土地,又能把本该溺死的婴儿们,皆救活下来,

论起信任来。

以金江军的实力,和对李氏朝国内的影响力,别说沈器远,就是金瑬,李贵等人物,也无法抗拒。

在未来数年,乃是更长的时间里,粤海将军都是金江镇在南方移民的,保驾护航的重要力量。

桂勇领着三爷的拜帖,送去了荣国府。

而生产力没有翻天覆地的变化,福建广西云贵等地的民生,无法得到彻底根治。

刘承敏收起了笑容,露出了无奈的模样。

多方考虑下,才选了个教为容易的地方。

李氏朝的勋臣们,对此事态度不一。

勋贵们有机会对付忠顺王,更何况还是贾府和锦乡侯府联合出面,谁都愿意出一份力。

“唉。”

陈德言出谋划策。

刘承敏听到大哥的话,羡慕的笑了。

很多将领数年,十数年,甚至二三十年,一辈子都无法袭职,而只有有钱的将领,才能轻易的袭职。

自己不说他坏话,也不说他好坏,算是对得起他了。

李氏朝虽然是盟友,需要诚心相待,更需要提防,如此才是良策,保持两国长久友谊的手段。

“国内百姓生活困顿,平安道,宁安道,北道,西道四地,每年都有不可计数的百姓,把家中女儿嫁入镇江。

趁此有利时机。

“你也别笑话别人了,锦乡侯府的婚事,你也要上心。”

金江军不知不觉,就占据了无人驻守的西宁堡一带,巩固了后方的海州城。

陶杰说道。

皇帝在阁楼,眺望皇城,心不在焉,六神无主。

就算未来有幸入主中原,福建等地也会大规模移民。

而且忠顺王又远在辽西。

荣国府二房的贾政,在地方任学政,现在调回了京城,升为工部郎中。

刘承敏知道大哥心中,有令人震撼的长远谋划,更加的叹服。

锦乡侯府也有皇帝的信任,所以准许了其重建北镇,因为忠顺王的阻挡,一直不能成行。

几人见礼后。

那么移民则是最好的手段。

“忠顺王是皇室,是王爵,皇上虽然信任其人,更需要提防,这不是坏事,而是护臣之道也。”

“你去信劝劝他,年龄不小了,应该考虑婚姻大事,如果他有心动的女子,我不插手他的婚姻。”

“古来持有权柄的人物,皆不敢离开京城,久离政治的中心,忠顺王不该离开京城的。”

“这就是占据大势的好处,很多难题都不是难题,迎刃而解。”

有时候。

“最大的威胁就是怀恩君李德仁。”

忠顺王虽然劝大,其实连粤海将军都不如。

现在的气氛和原来又不同,论起关系来已经算是一家人,哪怕贾政心中忐忑,也改变不了事实。

必须有当地的权贵,鼎力支持金江镇。

又有金江镇无法在北方大规模移民,虽然有山东的流民投奔到金江镇,却是百姓自主的行为。

更有一点。

年轻时出使过上朝的圣使,如今当权的勋臣金瑬,告诉国主,需要和平辽侯协商此事。

真要是替他消去了这些隐祸,他还会如此压榨国力,继续帮助金江镇吗。

陶杰立马摇了摇头。

是不是不愿意分权,想要独占辽西呢。

“忠顺王不来辽西,换了其他人,谁有忠顺王的底气,敢如此逼迫我们金江镇?”

李氏朝消耗了本就不多的国力,挤出力量协助金江镇,帮助金江镇度过难关。

有钱的将领,心思都在钱上,钱只能从军户身上压榨。

连广东之远的粤海将军,都巴结贾府,以免有人弹劾他时,京城无人为他遮掩。

金江镇要从南方大规模移民,对他不是秘密。

陶杰向刘兴祚解释。

程之信神色凝重,缓缓的劝道。

李长松要瓜分辽西军,忠顺王不愿,军力撤出北镇,龟缩辽西的走廊。

如将军告诫自己,未来需要李氏朝出力的事务还多,不可松懈。

金瑬不得不提醒国主,如此下去,李氏朝国力将要衰退。

同样为勋臣,领地百姓大量的减少,也是动了他们的利益,希望国主能阻止平辽侯。

如果是战乱的时节,百姓人口减少是可以理解的,犹如数十年前的倭乱时。

可李氏朝国内总体太平,理应增加人口。

李倧不得不再召来陶杰,希望他出面,阻止这种事情继续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