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4章 万国来朝(1/2)
贾府大观园。
刚修建大观园的时候,薛姨妈一家暂时搬离梨香院,搬到与后来的怡红院相隔的一间大院落。
这间院落的规模,跟王熙凤的院子差不多大。
唐清安既然借住贾府,挑来挑去,最后还是探春帮忙安置妥当。
把这间院子与怡红院连通,合成一处大的独院。
同时。
新的院墙把怡红院外边的山水也围了进去。
所以唐清安出行的时候,会从扩张的怡红院的新们,经过长长的一条无人私道,抵达正街后前往皇宫。
宁国府和荣国府之间的私道封闭起来,本来就没有人居住,有利于侍卫们巡逻和警戒。
怡红院东侧的宁国府天香楼,逗蜂轩,登仙阁相连的三处建筑,前方又是荟芳园,假山池水,视野开拓。
……
“唐贼欺君,先皇之宾疑点重重,而先太子落水更是阴谋笼罩,唐贼实乃窃国之大盗,必将引来国家灾难。”
比起用阴谋诡计,卫王更喜欢光明正大。
案几上堆不下的公文,旁边还有两个小方桌。
而唐清安顾不上刘一儒,也懒得理会他。
但全国方方面面的奏疏,多是常例惯例,有前迹可寻,只需要按章办事即可。
“国家难,百姓难,而治国安民者,令天降粮种者,卫王也,顺应天命,当国富民强。”
全国太大。
拔剑四顾心茫然。
送到唐清安处的奏章,除非涉及官员的品级高,事情特别重要,才会由唐清安定夺。
最后变成了内耗。
“我准备在内阁中,提拔内阁总理。”
所以有人盯着他。
能把金江镇治理到如今的样子,卫王还是很有才华的,不是只靠武力的武夫。
“而且候补阁员应该形成常例,或者二三四人,也可以十五六人,以朝廷官员兼任,诸位可以商讨个章程出来。”
白日里。
大周五十万精兵在手。
有利有弊。
“遵卫王王旨。”
刘一儒也很聪明,说归说,却也不敢乱来。
看望他的人越少,说明自己做的越好。
内阁阁房就设立在文华殿旁,因此要去此处请来各位阁老。
卫王的两条要求都是稳妥之言。
林如海出声支持。
几房的家眷都跟着爷们去了金陵,剩下的姑娘或媳妇也住在大观园,妨碍不到什么。
“按照以往的惯例,内阁之数不应为双,现在内阁有六位先生,而且璠阁老精力不足用。”
好家伙。
别看只是恢复一个职位,但其中的魄力可不是普通人具备的。
所以前明虽然取消了宰相,但很快有了内阁这个取代宰相的功能衙门。
不过像林如海那样支持卫王,冯和也无法违心。
而且璠皓的确没有力气来回奔波,在京城的宅子中养老,除非必要的场合才会出现。
离开大观园,进入崇智殿,通政司的官员就把奏疏转交给太监,由小黄门们送了过来。
只有不了解卫王的人,才会误会卫王。
众人大惊。
而且,随着内阁总理之职的问世,唐清安也做了明确的规定。
活着的刘一儒就会成为笑话,能越发向世人证明唐清安的正确,与唐清安的胸襟之宽广。
丞相这种位置,无论古今都不应该取消。
倒像是一面镜子。
亲卫军一营驻扎在荣国府后街的周家大院,二营驻扎宁国府的丛绿堂。
所以按照朝廷一直以来的规矩,内阁成员的数量不是双数。
唐清安认真说道。
总之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就是冯和现在的心态。
“卫王是亲手打造出金江镇的人物,能有此种胸襟倒也不足为奇,国主幼小,有卫王当国,国家之幸也。”
像海瑞这种不同流合污,只以规矩为重的官员,哪里会有好名声。
当然。
又不是过家家。
他知道林如海顾忌什么。
担任内阁总理的人选,必须具备主政过一方的经验,而且大考之中为优的官员。
户部尚书张琪言。
又没有明确的分责,谁都可以指责谁,也无人能力排众议定下事物的决定。
冯和暗自点头。
不论事要论心。
如果内阁成员是双数,遇到有不同意见的问题,那就很容易意见持平。
人人推诿。
官场上。
致仕前阁老刘一儒言。
取消丞相之位,取而代之部分功能的是内阁,看起来解决了弊端,其实弊大于利。
别说海刚峰。
要根据事物的变化而做出不同的判断标准,定然没有一成不变的道理,这是迂腐之见。
林如海,冯胜之,顾应时,李成贤,冯和五位阁老共同前来,还有一位阁老璠皓。
“诸公请坐。”唐清安等众人落座后才开口告知众人,请他们来的原因。
如果真是这种人,国家又哪里能这么轻易的恢复太平呢。
内阁总理。
唯独冯和忍不住猜测。
只要他敢违法犯忌,以法度杀他,比以私恨杀他才是正道。
内阁阁员多了,还有一个利弊。
又得罪卫王,还得罪林如海,自己也得不到,岂不是吃力不太好的事情。
“但是我认为是不稳当的,名不正言不顺,做起事情更没有效率,理应淘汰。”
国家没有小事。
不过和前番不同。
话音还未落,众人已然猜到卫王心意。
探春也想到了,索性扩张怡红院的时候,把王熙凤的院子也包含进了大观园。
林如海即感到兴奋,又感到畏惧。
比起养在皇宫中的皇帝,两者治理政务的手段,必定是天壤之别,不能相比。
这也是前明的规矩。
直截了当的接着说道:“先增添一位候补的阁员,暂时替代璠阁老做事。”
“的确要增添阁员,卫王明智。”
也就是说侍卫们还是出现在贾府府里。
和金州一样,外紧内松。
内阁制度同样也是如此。
他一定要分权,把政务交给官员们去处理。
这一处成为唐清安的书房与会客之地。
冯和也惊讶的合不拢嘴。
既然推广新学,当然坚定不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