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第120章 远游(2/2)
李宝瓶,李槐和林守一几乎同时察觉到异样,就连李槐都赶紧端正坐姿。
李槐好像记起了小时候有一次,吵架本事天下无敌的娘亲给人打了,给人挠得满脸大猫,在家里撒泼打滚,那个被街坊邻居骂做窝囊废的爹,就只是闷闷蹲在门槛那边,他和姐姐李柳跟着娘亲一起哭,娘亲最后就说自己瞎了眼,才找了这个没骨气的男人,自己婆娘给人打了也放不出个屁。李槐他爹始终没吭声,气得从小就跟娘更亲近的李槐,跑到门口狠狠踹了那个家伙的后背两脚,说以后再也不认他这个爹了。后来他娘亲哭累了,气消了,就带着儿子女儿去睡觉,扯着男人耳朵往门外一甩,说罚他今夜滚院子里睡去,可是才关了门熄了灯,她便让李槐去开门,把他爹喊回屋子睡觉。李槐不太情愿,可熬不过娘亲催促,只得开了门,看到他爹依旧老老实实蹲在院子里,气得李槐差点掉头就走。
林守一仔细想了想,点头道:“应该是这样了。”
林守一有些心情沉重,“你以为我们这趟去大隋游学,很轻松吗?除了山水险阻之外,肯定还有很多我们想都想不到的幺蛾子。”
一旦武学始终不上升到武道的高度,终究只是烂泥塘里打滚而已。
陈平安无奈道:“我哪里知道这些读书人和当官的弯弯道道。总之遇上了麻烦,你和林守一商量着来。”
年轻人不愿多说什么,只是对那位始终不敢坐下的绣江水神笑道:“你帮忙看着点,我先回去了。”
陈平安有些别扭地抱拳还礼。
李宝瓶突然开口道:“现在那个老头子肯定是宛平县令的座上宾,相互吐苦水呢,我相信老人的身份越高,那名剑客的剑术越好,宛平县令就越不敢明面上出手,我大哥说过,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至于暗中使小绊子,我们可不怕,只要那家伙不敢动用朝廷力量,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便是了,你林守一怕什么?别自乱阵脚!”
林守一揉了揉眉心,觉得还是只有阿良治得了这个李槐。
林守一犹豫了一下,摇头道:“陈平安,我觉得不用事事讲道理,毕竟天底下所有人都有自己的道路要走,我们坚守本心即可,否则只会深陷泥泞,过犹不及的。”
年轻剑客走出雅间后,来到外廊,望向江水,想起草鞋少年的那番言语,颇有感触。
陈平安愈发无奈,仰起头望向蔚蓝天空,片刻之后,收回视线,不知为何突然就满脸笑容了,
陈平安轻声道:“你现在还穷?不说那本《断水大崖》里的古怪,书籍本身也值十两银子好不好。”
少女猛然抬头,发现远处走来一位白衣年轻公子,模样好看得不能再好看了。
“我之所以要这么麻烦,其实是有私心的,可能是因为你们不算真正练拳,所以暂时还没有这种感觉,我在得到那部拳谱之后,就一直有个感觉,说不出不怕你们笑话,就是每当我与人对敌的时候,我只要觉得自己的道理,不管说不出口,只要觉得我是对的!那么我心底,就像有人在不断告诉我,你这一次出拳,可以很快!”
虽然他们肉眼见不到阴神的存在,但是明显船头这一块阴气森森了几分。
陈平安问道:“阿良还好吗?”
然后那一刻,身材矮小结实的男人缓缓站起身,“儿子,爹要连夜出山一趟,跟你娘亲说一声,很快就回家。”
本该最少也是武道六境之上的宗师,才会去深思的问题,去扪心自问,需要自问自答。
可是那天晚上,男人走的时候,大步离去,走得很雷厉风行,很像是福禄街桃叶巷那边的富贵老爷。
陈平安有些为难,最后沉声道:“让阴神前辈护在我们身边就是了,其实让不让人家登船,差别不大。接下来你们几个要小心,还是之前约定的老规矩,一切先由我来应付,实在不行,林守一你再动用那些黄纸符箓。”
远处有一位俊美非凡的年轻人,如同山鬼精魅,同样是在缓缓而行,始终望着妇人身边的少女。
二楼一间摆设有精美瓷器的上等雅室,老人和白袍剑客脸色凝重,即将上任的宛平县令和妻儿则战战兢兢,大气不敢喘,所有人全部站着。
上次学塾马夫子“托孤”一事,几个孩子能够安然返回小镇不说,还把那名自称大骊谍子的车夫耍得团团转,其实就是林守一起的头,李宝瓶制定大方向,林守一再在细节上查漏补缺,天衣无缝,心志早熟得远远超过同龄人。
可第二天李槐就失望得很,把他娘亲挠脸的妇人一大家子,见着他们娘仨,依旧趾高气昂,之后他爹很长一段时日都没出现,应该是入山烧炭,赚钱养家糊口去了,所谓的“出山”,李槐觉得肯定是他爹的口误。
少女生性天真烂漫,虽然略显疲惫,可是精神很好,走着走着,顺手折了路旁一根枝,轻轻晃悠,哼起了一支世代相传的乡谣小曲。
那一刻,李槐有些痴呆,记忆中他爹是从来不会这么跟人说话,好像永远都低人一等,除了睡觉打呼跟打雷似的,就是个没出息的闷葫芦,哪怕到了他和姐姐李柳这里,也从来没有半点一家之主的样子,的的确确,就是个怕天怕地怕人怕鬼什么都怕的窝囊废。
年轻剑客从袖子拿出四份通关文牒,交给草鞋少年,最后把到了嘴边的话,又咽回肚子,换了一些客气话,抱拳道:“那就此告别,我去二楼打声招呼就走。”
少女如春草里穿梭的黄莺,男子如孤零零立站坟头的老鸦,一个欢快鸣叫,一个低沉呜咽。
陈平安看到三个疑神疑鬼的家伙,苦笑道:“干嘛,我就是想到一件事情,你们这么紧张做什么。”
曾经在小镇学塾,齐静春就是这样,每当李宝瓶询问一些个看似浅显至极的问题,反而会陷入沉思,多半要拖延几天才给出答案。
武道之所以矮练气士一头,就在于山下绝大多数的纯粹武夫,作为立身之本的东西,练拳的拳谱也好,习剑的剑术也罢,十八般武艺十八般兵器,全部被习惯性称为武功武学,其实在山上练气士看来,跟“道”这个字,八竿子打不着。
绣江正神沉声道:“那属下就不送大人了。”
棋墩山,有位姿色平平的妇人,在自家大人的秘密授意下,带着一位船家女出身的貌美少女,开始徒步爬山,向北方行去。
林守一叹了口气:“记得我小的时候,督造官宋大人曾经说过一件事情,说早年大骊好不容易一个读书人靠本事考进了观湖书院,结果受尽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屈辱,不单单是言语辱骂那么简单,按照宋大人的说法,应该是大隋高氏和卢氏王朝的两名读书人联手设置了一个连环局,害让我们大骊的那位书生,心境崩碎,变得疯疯癫癫,多年后,好不容易恢复了神智,又在男女情事上被狠狠捅了一刀,然后就投湖自尽了。”
陈平安只得安慰道:“别哭别哭,你不也说了吗,你爹答应过你,只要真正成了读书人,他就会来探望你的。”
这把刀,是藩王宋长镜亲自命心腹送出京城,最后交到自己手上,还过了刀,年轻剑客如释重负,“那我就去二楼打声招呼,诸位放心远游便是,接下来一路到达边境野夫关,只要涉及朝廷和官府,都会畅通无阻,但是除此之外,我大骊就不会有任何干涉了。当然,如果真有了麻烦和意外,只要你们跟边军或是当地官府打声招呼,朝廷一样愿意竭力相助。”
一路翻山过水,风景宜人。
少女的嗓音,空灵婉转,哪怕乡谣的内容很悲伤,可在她嘴中哼唱出来,别有韵味,哀而不伤。
若说林守一和李宝瓶的岁数,已算少年少女,还是大门大户出身,可李槐却真的只是个孩子罢了,跟他陈平安一样是穷苦出身,胆子小一些,很正常的。所以陈平安从头到尾,对李槐的耐心,都算是最好的那个人,哪怕是棋墩山那一次,李槐在泥泞里使劲踩踏,只有被渐得一身泥的陈平安,打心底没觉得有丝毫烦躁。
陈平安笑道:“我刚才就是想,除了跟你们识字之外,是不是也跟你们学一学书上的学问。”
只见这位来自泥瓶巷的贫苦少年,神采飞扬,双拳紧握搁在膝盖上,从未如此自信,“而且,我下一次出拳,一定可以更快!不管是谁站在我面前,我陈平安都可以出这一拳,不管是谁!”
“这就又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格局,那就是大骊的文人很清贵,读书人当官,就会自视高人一等,比如先前那个自称宛平县令的人,多半是从京城外放地方的货色,正儿八经的科举出身,所以我现在担心那个男人,在宛平县辖境渡口下船后,不管是书生意气,还是想着新官上任三把火,会选择对我们图穷匕见。”
这是少女第一次出门远行,所以一路上不断后头张望,恋恋不舍。
李槐点头道:“这个我知道啊,咱们齐先生从不忌讳说这些的,又不是没讲过咱们大骊的处境。”
李槐哦了一声,“那你还是继续跟我一起去大隋吧。”
李宝瓶说道:“小师叔,你说出来听听。”
“我们大骊因为此事,朝野上下,举国震怒,这才掀起了与卢氏王朝赌上国运的大战,要知道在那之前,对于昔年拥有大骊上国身份卢氏王朝,诸多刁难,大骊素来是能忍则忍的。如今当然局面已经变了很多,现在我们大骊有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山上的练气士也开始下山,为大骊朝廷效命,在边关奋勇杀敌。”
李槐心情略微好转,抹了把脸,哭丧着脸道:“我家穷,买不起牛啊。”
李槐笑逐颜开,转头瞥了眼白色毛驴,咧嘴嘿嘿笑道:“我还有头驴呢!”
最终身形一闪而逝。
林守一眼神痴痴,小声呢喃道:“应该不算习武走入火魔吧,挺正气凛然的,还真有点像是先生在学塾……讲述那些圣贤大道最精妙处的时候。”
接下来,三人仿佛都看到了一个陌生的陈平安。
年轻人轻声与少女的歌声轻轻相和,声韵略有不同,更为醇正,也更为悲怆。
林守一缓缓道:“我们大骊以武立国,江湖势力不容小觑,读书人很少有人除名,在先生的山崖书院建立之前,一直被整个东宝瓶洲骂做蛮夷之地。”
林守一突然神色一凛,压低嗓音对陈平安道:“水底阴神告诉我,有人来了,要见我们,但是那人自称认识阿良,还说阿良之所以提前入城,就是想问他一些问题。所以阴神问我们如何处置,是不答应他们登船,还是?阴神还说那人身边跟着一位江水正神,不出意外,是这条绣江享受万民香火祭祀的神祇。”
两人在狭窄的驿路上相遇,年轻人却已经低下头,不说话,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擦肩而过。
少女忍不住回头望去。
发现那人站在远处,不走也不回头,背对着她。
少女有些奇怪,摇摇头,转头继续前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