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7.第537章 御剑去往祖师堂(1/2)

第537章 御剑去往祖师堂

青衫背剑的年轻剑客,这次游历彩衣国,依旧是走过那片熟悉的低矮山脉,比起当年跟张山峰一起游历,好似生机断绝的鬼蜮之地,如今再无半点阴煞气息,不说是什么灵气充沛的山水形胜之地,终究青山绿水,远胜往昔。凭着记忆一路前行,终于在夜幕中,来到一处熟悉的古宅,还是有两座石狮子坐镇大门,并且略有变化,如今悬挂了春联,也张贴上了彩绘门神。

敲门过后,耐心等待。

一位上了岁数的老婆婆弯着腰,手持一盏灯笼,有些吃力地打开大门,见着了那个摘下斗笠、笑脸灿烂的年轻男子,个儿挺高,就是有些瘦,还背着把剑,瞧着像是位远游至此的外乡游侠儿。

老妪脸色惨白,大晚上的,委实吓人。

她尽量不吓着访客,毕竟如今宅子已经渡过难关不说,还因祸得福,便无需故意吓退凡俗夫子了,免得他们被牵连。

老妪轻声问道:“这位公子,可是要借宿?”

年轻人笑道:“不但要借宿,还要讨酒喝,用一大碗冬笋炒肉做下酒菜。”

老妪愣了愣,然后一下子就热泪盈眶,颤声问道:“可是陈公子?”

来者正是独自南下的陈平安。

而且赵鸾的天赋越好,这就意味着老儒士肩上和心头的负担越大,如何才能够不耽误赵鸾的修行?如何才能够为赵鸾求来与之资质相符的仙家术法?如何才能够保证赵鸾安心修道,不用忧愁神仙钱的耗费?

因为担心这位身居高位的精怪,还会去找那栋古宅的麻烦。当年梳水国那场刺客偷袭,让陈平安记忆深刻。

陈平安安安静静听到这里,问道:“这位仙师,风评如何,又是什么境界?”

陈平安点点头,“明白了,我再多打听打听。”

赵树下笑道:“陈先生来了!”

陈平安离开山神庙。

这些年来,便一直想着那个他,心心念念,修行路上的所有枯燥、磨难和委屈、开心,她都会想起当年那个人。

虽说确实一别很多年,可老儒士还是很难将眼前这个身材修长、容貌清雅的年轻男人,与当初那个竹箱少年的形象重叠在一起。

少年惊喜道:“陈先生!”

陈平安只得作罢。

是一条唯有雨声的静谧小巷。

妇人莺莺嗓音轻柔,轻轻喊了一声:“夫君?”

变化是在太大了。

陈平安叩响门环。

少年正是当年那个手持柴刀死死护住一个小女孩的赵树下。

再问他要不要继续纠缠不休,有胆子派遣刺客追杀自己。

陈平安也问了些胭脂郡城太守以及那个官宦子弟刘高华的近况,杨晃便将自己知道的都讲了一遍,说刘太守前几年高升,去了彩衣国清州担任刺史,成了一位封疆大吏,可谓光耀门楣,再就是他的女儿,如今已经是神诰宗的嫡传弟子,刘郡守能够升任刺史,未必与此没有关系。

她心中那个念头,随即烟消云散,喃喃道:“哪里好让陈公子分心这些琐事,夫君做得好,半点不提。我们确实不该如此人心不足的。”

酒菜端上桌。

陈平安喝了口热茶,开门见山道:“吴先生,听说彩衣国有修士想要收取鸾鸾为弟子?”

老嬷嬷喊道:“陈公子,下次可别忘了,记得带上那位宁姑娘,一起来这儿做客!”

杨晃问了一些年轻道士张山峰和大髯刀客徐远霞的事情,陈平安一一说了。

去了那座仙家祖师堂,唯独不用如何磨嘴皮子。

陈平安抱拳离去前,笑着提醒道:“就当我没来过。”

陈平安望向吴硕文。

四人一起坐下,在古宅那边重逢,是喝酒,在这边是喝茶。

吴硕文手持茶杯,目瞪口呆。

当下能讲的道理,一个人不能总憋着,讲了再说。例如朦胧山。那些暂时不能讲的,余着。比如正阳山,清风城许氏。总有一天,也要像是将一坛老酒从地底下拎出来的。

妇人和老嬷嬷都落座,这栋宅子,没那么多古板讲究。

杨晃一饮而尽后,玩笑道:“等恩公下次来了再说。”陈平安一口喝完碗中酒水,老妪急眼了,怕他喝太快,容易伤身子,赶紧劝说道:“喝慢点,喝慢点,酒又跑不出碗。”

只要涉足山上修行。

所以在进入彩衣国之前,陈平安就先去了一趟古榆国,找到了那位早已结下死仇的榆木精魅,古榆国的国师大人。

雨幕中,竹斗笠,青蓑衣,年轻人的背影渐渐远去。

山神在大殿内缓缓徘徊,最后打定主意,那栋宅子以后就不去招惹了,灵气再多,也不是他可以分一杯羹的。

哥哥赵树下总喜欢拿着个笑话她,她随着年纪渐长,也就越来越隐藏心思了,省得哥哥的调侃越来越过分。

一路询问,总算问出了渔翁先生的宅子所在地。

陈平安喝过了一碗茶水,起身笑道:“那我就先去趟朦胧山祖师堂,回来再叙,不用太久。”

赵树下性情沉闷,也就在无异于亲妹妹的鸾鸾这边,才会毫无掩饰。

吴硕文也落座,劝说道:“陈公子,不着急,我就当是带着两个孩子游历山川。”

陈平安微笑道:“多有叨扰,我来此就是想要问一问,附近一带的仙家山头,可有修士觊觎那栋宅子的灵气。”

陈平安这才去往彩衣国。

老儒士回过神后,赶忙喝了口茶水压压惊,既然注定拦不住,也就只好如此了。

吴硕文起身摇头道:“陈公子,不要冲动,此事还需从长计议,朦胧山的护山大阵以攻伐见长,又有一位龙门境神仙坐镇……”

不再刻意遮掩拳意与气机。

秋收时节,又是一大早,在一座淫祠废墟上建造出来的山神庙,便没有什么香客。

先前在落魄山竹楼,见过了崔诚所谓的十境武夫风采,也听过了老人的一个道理,就一句话。

并且故意在古榆国京城大门口外的一座茶水摊子上,陈平安就坐着那里,等待那位国师的后手。

而且陈平安这些年也有些过意不去,随着江湖阅历越来越厚,对于人心的险恶越来越了然,就越知道当年的所谓善举,其实说不定就会给老儒士带来不小的麻烦。

然后望向岁数刚刚能算是少女的赵鸾,“鸾鸾,好久不见。”

就一样是身不由己。

这一晚陈平安喝了足足两斤多酒,不算少喝,这次还是他睡在上次借宿的屋子里。

陈平安对前半句话深以为然,对于后半句,觉得有待商榷。

陈平安稍稍绕路,来到了一座彩衣国朝廷新晋纳入山水谱牒的山神庙外,大踏步走入其中。

雨幕中。

吴硕文低头喝茶。

陈平安又戴上斗笠,在古宅门口与三人告别。

茶水中孕育着丝丝缕缕的灵气,这也是为了赵鸾的修行,修道之人,天赋越好,行走越顺,衣食住行,越是消耗金山银山。

陈平安大致说了自己的远游历程,说离开彩衣国去了梳水国,然后就乘坐仙家渡船,沿着那条走龙道,去了老龙城,再乘坐跨洲渡船,去了趟倒悬山,没有直接回宝瓶洲,而是先去了桐叶洲,再回到老龙城,去了趟青鸾国后,才回的家乡。其中剑气长城与书简湖,陈平安犹豫之后,就没有提及。在这期间,拣选一些趣闻趣事说给他们听,杨晃和妇人都听得津津有味,尤其是出身宗字头山头的杨晃,更知道跨洲远游的不易,至于老妪,可能不管陈平安是说那大千世界的无奇不有,还是市井小巷的鸡毛蒜皮,她都爱听。

赵树下倒是没太多担心,大概是觉得教他拳法的陈先生,本事再大都不过分。

至于原本被“拘押”在绣楼上的妻子,更是得以恢复容颜,并且修行路上,比丈夫杨晃还要幸运,还破了一境,于是如今已经能够将本体真身滞留后院绣楼,以阴神夜游,便是春游踏秋都无碍,与世俗妇人并无两样,再不用日日夜夜饱受天地罡风吹拂、神魂激荡的煎熬。

陈平安微微脸红,高声道:“好嘞!”

以前,陈平安根本想不到这些。

吴硕文说道:“想必一位龙门境修士,还不至于如此厚颜无耻。”

打得对方伤势不轻,最少三十年勤勉修炼付诸流水。

陈平安看了看老儒士,再看了看赵鸾,无奈笑道:“我又不是去送死,打不过就会跑的。”

陈平安问道:“那吴先生的家族怎么办?”

千言万语,都无以报答当年大恩。

杨晃和妻子莺莺站起身。

老妪感伤不已,杨晃担心她耐不住这阵秋雨寒气,就让老妪先回去,老妪等到彻底看不见那个年轻人的身影,这才返回宅子。

老妪赶紧一把抓住陈平安的手,好像是怕这个大恩人见了面就走,手持灯笼的那只手轻轻抬起,以干枯手背擦拭泪水,神色激动道:“怎么这么久才来,这都多少年了,我这把身子骨,陈公子再不来,就真撑不住了,还怎么给恩人下厨烧菜,酒,有,都给陈公子余着呢,这么多年不来,年年余着,怎么喝都管够……”

当年差点坠入魔道的杨晃,现在得以重返修行之路,虽然说大道被耽搁之后,注定没了锦绣前程,但是现在比起先前人不人鬼不鬼的伥鬼,实在是天地之别。需知杨晃原本在神诰宗内,是被当做未来的金丹地仙,而被宗门重点栽培,后来经此变故,为了一个情关,主动舍弃大道,此间得失,杨晃甘苦自知,从无后悔便是。

夫妇二人,见着了陈平安,就要跪地磕头。

以书生面貌示人的古榆国国师,当时已经满脸血污,倒地不起,说不敢。

杨晃和妻子相视一笑。

满头白发的老儒士一时间没敢认陈平安。

到了人家地盘的京城重地,很简单,陈平安找上门,见了面,三拳撂倒。

既不是彩衣国官话,也不是宝瓶洲雅言,而是用的大骊官话。

陈平安只得手持酒碗,跟着起身,无奈道:“再这样,我下次真不敢来做客了。”

杨晃说道:“别的好人,我不敢确定,但是我希望陈平安一定如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