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排练小组碰头(1/2)

第45章 排练小组碰头

在授课老师进来后,大阶梯教室终于彻底安静了下来。

范宁看着讲台上奋笔疾书的另一位代课教授,听了大约二十来分钟,突然长长地叹了口气。

这门《音乐美学发展史》,本来是安东老师的选修课。

虽然他们两者授课水平并无高低之分.

但自己获得一笔巨款后的舒适心情,逐渐消失地无影无踪。

他很不是滋味地苦笑,然后从公文包拿出今天发行的几家周报进行阅读。

自己订阅的,都是艺术领域主流报纸,但今日的头条都被来自帝都的重大新闻所占领:

“帝都圣塔兰堡的第一条地铁已于今日正式投入运营。”

当局认为它能从根本上“疏解帝都不堪重负的拥堵交通”,但不少专家学者对其可能出现的塌方、火灾、窒息等风险隐患表示严重担忧。

媒体重提起三年前的“凯鲁比尼号”重大铁路事故,表示当局应优先着手降低帝国铁路运输业居高不下的事故率,而不是试图“另辟蹊径”修什么地铁。

除了地铁的头条,帝国三家主流文化媒体,都或详或简地报道了安东·科纳尔教授的葬礼,并从作曲家身份的角度评价了他的整个艺术生涯:

两人看到穿着茶色长裙,搭着小绿披肩,一手提挎包,一手提白色小提琴盒的琼,正在和对面一行人争辩。

按照昨天从她那得知的,今天4号厅被文史学院预定了全天,只不过排练实际上刚已结束,一大票人都离场了。

“卡洛恩,你们院的人怎么这么不讲道理呀。”琼转头过来,神色带着委屈。

四个乐章,正反40面20页,这一下足足复印了100张。

星灵体受到的冲击让他脚步一个踉跄,周围也看着范宁眼睛的几人,虽没被范宁直视,但同样受到了较轻程度的影响。

《乌夫兰赛尔艺术评论》称他为“当代作曲家”,但尖锐地指出,从他的中后期作品来看,他沉湎于古代音乐的研究是昏聩的选择,“断送了自己在前期艺术生涯中获得的荣誉”。

他在楼下的普肖尔出版社印刷服务点,复印了5份。

“你们还讲不讲道理的啦?……”

《提欧莱恩文化周报》称他为“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作曲家”,只用了较小版面客观报道了科纳尔教授的葬礼情况。

《霍夫曼留声机》称他为“当代著名作曲家”,认为他的中后期作品“素材是古旧的,内核是革新的”。该报尤其指出,科纳尔第八、第九交响曲突破了这个时代的和声、配器和曲式结构的局限,是一支“投向未来的长矛”,但其真正艺术价值“有待后世定论”。

饶是范宁刚收到500磅的巨款,对这个开销也有点心疼。

还在楼梯间时,两人就听到了来自那个方向隐约的争吵声。

范宁之前的《幻想即兴曲》,虽然吸引了一些人气,但带给另外一部分人的则是嫉妒和不屑:侥幸写了首小曲,有什么了不起的?

旁边几人也哄笑起来:

“对啊,卡洛恩,琴房空间还不得更私密一些?”

“这以后可是常态啊,我觉得还是多去蹭指引学派的印刷机比较好。”

几人露出了惊惧又茫然的神色。

“《霍夫曼留声机》勉强算是做出了最负责任的评价。”范宁神色平静地折好报纸,“不过这些媒体的乐评人,知识水平都还需要继续提高。”

他也不是那种特别喜欢和别人争论的人。

所以文史院的人就把钥匙转交给了琼,让她用晚上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