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神秘学教程:隐知传递律(1/2)
第51章 神秘学教程:隐知传递律
“哦,没什么。”范宁陡然惊醒。
他笑着说道:“我就是觉得它看上去太奇怪了,不过我连图伦加利亚语和诺阿语都不懂,这个古查尼孜语对我来说就是天书。嗯,仅仅是直觉上的奇怪。”
范宁压制住了自己在这个世界见到中文后的沸腾心情。
杜邦说道:“那你的直觉挺准,若你以后对各种古语言有了初步研究认识,就会发现这个古查尼孜语还真是最奇怪的一个。”
“北大陆的诺阿语系是屈折语,它一部分分化成了图伦加利亚语,保留了这种典型的屈折特征,另一部分则分化成古霍夫曼语,后者在演化过程中逐渐受到了沿海尼勒鲁人、通古斯人,以及西大陆雅努斯人的影响,到了现今你我说的霍夫曼语时,已存在部分兰格语的多式综合语语法特征。至于南大陆的几种语系则主要是黏着语.”
这些不会都是有知者需要研习的吧.范宁一头雾水。
“但古查尼孜语,它的语法特征似乎不属于以上任何一类,来源和年代成谜,被有些人称为‘神秘的孤立语’。在第3史早期,有极个别学者,比如这位,自称破译出了少数字符,不过我看他这语焉不详的图伦加利亚语译文,估计是在一通乱翻。到了新历,更是几乎没人能看懂古查尼孜语一个字符了。”
范宁听到这心中又有些好笑。
就算是正常的中文,你们都不一定能破译出多少词来。
这种局部字序颠倒的中文,再加上“火星文”式的字形魔改,你们能看懂就有鬼了。
“然后作者认为,接受隐知有精神污染风险的原因在于:语言!”
我自己都快看吐了
“所以.”杜邦无奈摇头,“这本《论代价与起源》,对我们有实际意义的,其实只有译文下面作者所作的一小部分注解.”
“谢谢。”
“保持求索之心,不必因噎废食。但书面的文献研讨分享、文学与艺术的隐喻、必要时刻的秘仪庇护,总是好过口头表达神秘主义。所以你要尽快掌握古语言,这些书籍作者在书写时,多多少少经过了隐喻的处理。你办公室的书籍主要涉及的都是低阶隐知,以你的灵感阅读起来风险相对较低。”
但接下来杜邦最后一句话给自己泼了盆冷水:
“但实际上有些改变发生时,你内心是接纳的,你并不自知,觉得自己本应如此,甚至认为这就是自己‘心路历程’的蜕变轨迹。”
范宁终于从理论上明白了,为什么音乐和美术能带给自己如此难以言说的极致体验。
范宁在听课中眼神数次变幻。
“今天的课程到此结束,我要去练琴了。”杜邦的起身打断了范宁思绪。
“听到我这句话,你的第一感受是忌惮和反感,对吧?”
“第三类传递形式:创作式。借助非语言载体,比如音乐、绘画、雕塑、舞蹈等艺术形式来承载隐知。作者认为,此类方式为低风险传递,甚至理论上可以做到无风险传递。”
“卡洛恩,你必须明白,有知者永远无法追求绝对地规避掉隐知风险,哪怕终日刻意充耳不闻,世界的混乱意志也会无孔不入地污染你,因为你已经窥见了它。”
果然如此!!!
“而语言,是见证之主的造物。各语言的诞生与演化史本身就是秘史,也是见证之主的意志体现。人类在使用语言中生存发展,也在使用语言中被见证之主永恒地凝视。”
听到这里时,范宁对此的疑惑也打开了。
有知者何其稀少,而99%的有知者,终其一生在移涌中探索,也没法进入辉塔的门扉,成为邃晓者。
他慢慢地把上面的中文默念了出来——
“第二类传递形式:隐喻式。借助语言的载体,但采用隐喻或象征的手法处理关键信息,此为中风险传递。那些神秘主义书籍或教会文献,之所以钟爱古语言,而且语焉不详,一会讲述故事,一会颂念祷文,正是因为他们采用了第二类传递方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