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2章 撕破脸(1/2)

第732章 撕破脸

这么做,等于两广总督顾延川发飙了,彻底与清庭撕破了脸,摆明了不准备给朝廷留下一点颜面,扯下最后一块遮羞布。

究其原因

朝廷做事实在不地道,薄情寡恩的嘴脸表现的太难看了,令人心寒。

在甲午战争爆发之前,两广总督顾延川出于忧国忧民的心理,曾派遣其子顾致学亲往北洋总理大臣李鸿章府邸示警,并且在威海英租界囤积大量炮火弹药,支援困守刘公岛的北洋海军舰队。

在日军突破鸭绿江防线之后形势危急,两广新军奉命日夜兼程北调津门驻防,顾致学也被任命为北直隶巡抚,后期两广新军又调防通县,肩负守卫国门的重任。

国难当头,不讲价钱。

在朝廷没有拨出半分粮饷的情况下,两广新军无条件执行命令,在通州最后防线驻防了三个半月,直到战争结束。

在战败谈判中

大洋王国外交使节出力极大,将原本2.3亿两白银的巨额战争赔款,生生的压低到7000万两白银,令朝廷受益匪浅。

并且联合法国,德国共同施压,迫使扶桑国放弃了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的要求,令国土不致论丧, 为朝廷保存了最后一丝颜面。

以上种种, 可以说贡献极大。

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当初顾氏一族曾与朝廷有过约定;

希望北直隶巡抚顾致学在战后,能接任两广总督一职,延续顾氏一族在南部省份的传统势力, 此议经李鸿章密奏当今太后得到默许。

但是战后两年多来

顾致学受到朝廷多方猜忌, 身上北直隶巡抚的差遣早就丢了,一直闲居在北平城, 既无新的职务任命也无放其归乡说法, 整个被朝廷遗忘了,遭到官府密探严密监视, 处境岌岌可危。

最后, 顾致学不得不搬到东郊民巷的一处私宅居住,这里紧靠着大洋王国公使馆,也是欧美各国使馆区, 纵然官府密探也不敢乱来。

两广总督顾延川正妻所出只得一子一女,嫡子顾致学,嫡女顾柳烟。

如今顾延川年届六旬,在身染瘴伇康复之后,体力精力均大大的不济,精神头儿也差多了, 应付繁多的政事越来越吃力, 长此以往下去,感觉两广总督的位置也做不了多久。

从家族利益考虑, 不宜继续拖延下去。

嫡子遭到如此不公平对待,背靠着大洋王国和越国鼎力支持,顾延川老大人终于发飙了, “广州事件”仅仅是开端,依靠着停泊在海幢寺码头的强大舰队力挺, 他狠下辣手对付两广范围内的满清势力。

此次朝廷明令禁海移民, 其背后的水非常深, 源于欧美日俄各国忌惮大洋王国实力的快速崛起, 所行的釜底抽薪之策。

清廷被推出来做了吸引仇恨的挡箭牌,一方面其担忧南方局势失控, 另一方面则有顺水推舟之意,大量流失的移民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正视的时候。

满清朝廷再傻,也不愿意看到被人挖墙脚。

这其中,大英帝国暗戳戳的也起了极坏的怂恿作用, 但这个无法拿到明面上来说, 让大洋王国结结实实吃了个哑巴亏。

以大洋王国国王李福寿霸道的脾气, 此次也隐忍了半年之久,再三斟酌之后, 借着“广州事件”发起凌厉反击,以试探欧美各国和清廷的底线。

翁婿一拍即合, 合手上演的震动远东的大事件。

见到玩真格的了,清廷彻底哑火,只有朝廷上以户部尚书翁同龢为首的清流大臣,一个劲儿的上本鼓噪;

“臣恭请朝廷, 速速明发天兵平复南疆之乱,稳固社稷, 正本清源以安民心。”

“两广已成顾氏一族的家天下, 此例一开, 荼毒神州大地, 应仿前朝康熙年间清剿三藩成例, 以雷霆万钧之势予以镇压,方为上上之策。”

“南国危矣,臣奏请朝廷速发天兵清剿,以免殆害东南半壁江山。”

紫禁城里的那位太后可是个明白人,知道两广之乱绝不能武力应对,因为那个老杀才后面还站着一位更可怕的南洋霸主,这些昏聩死硬的清流大臣难道看不见,大洋舰队就停在广州城的码头边?

因此,再次使出了“拖”字诀,开始装聋作哑了。

面对这种情况,以英国为首的各国公使馆只能被迫站到前台来,联合进行干预。

广州

两广总督府衙门

顾延川如今是面容清瘦, 胡子白的威严老者, 他身穿一品官服, 手中拿着一份密函观看良久,然后放下来久久沉吟不语。

广东巡抚蔡守德,广西提督李平, 广东总兵段祺瑞,虎威中军统领将军顾致敦,虎威右军统领将军卜威,虎威左军统领将军秦广志等一干军政幕僚大臣,分成文武两列,都静静地坐在堂下等候,不敢出言打断总督大人思绪。

“唉,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顾延川苦笑着说了一句,蕴含着无限惆怅之意。

广东总兵段祺瑞是大洋王国位列子爵的军事贵族,曾经担任国王陛下的侍从官,相比较其他人与大洋王国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犹豫了下,率先开口问道;“制台大人,是否南方有更进一步的谕令?”

这个“南方”是个代指,代表着谁所有人都明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