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5章 科尔沁将军(2/2)
在东北不注意保暖,冻掉耳朵,冻掉指头都是等闲事。
张英掀开车帘一角,扭头望去,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满目的黄土色。
“是!”士兵忙点头。
灰头土脸,是安乐城乃至于整个高昌的常态。
他鼻子嗅了嗅:“这不是猪油!”
……
“把檐边放下,得加上羊毛,外加两片帘子。”
然后,几大部落相互征伐的消息就传来了。
“我这就向兵部上书。”
“您是说那些鞑子?”
大明统治草原的三大铁令,第一是不准随意征伐,第二则是嫡长子继承,第三是地盘划分不得越界。
“当年诸满清北逃至北海,我军无向导不得不弃之,去年又起兵反叛,真的是罪有应得。”
换句话来说,都是与张英一样,贪图名利的。
所在将军府成立的第一件事,就是宣扬这三大铁律,划分地界,不允许任何部落跨越践踏。
街道上售卖最多的是水果和陶器,以及来牛羊。
作为绍武十九的进士,他的前途无量,两年的翰林院生涯,不仅在内阁担任过中书,还当过起居郎。
所以多年来,这里一直贯彻着郡县制,由内地的汉官担任地方主官,从而推行汉化,彻底的治理这片地方。
“咳咳!”张英咳嗽一声,感觉到嘴中沙土,一时间有些无奈。
李应仁颇为恼怒:“就是没把我将军府放在眼里!”
但发掘雪水的,则是坎儿井。
姚氏这时候也没了之前的抱怨,反而轻呢道:“这是奴家应该做的。”
“看什么?”
而农业的发展,自然就离不开水了。
这是一道道镣铐,为草原带来和平的同时,也在束缚着草原部落的壮大。
作为安西东边门户,高昌府所在的吐鲁番盆地可谓是火极,极其炎热,传说中的火焰山就在此处。
李应仁望着白茫茫一片的城外,忍不住叹道。
虽然如此,但到底也是盆地,适宜的地方还是挺多的,故而居住了数十万人,有效的填补了安西的人口。
看着白嫩的妻子变得灰扑扑的,张容一时间有些愧疚,他握住妻子的手:“辛苦你了。”
“那该如何变?”
而且朝廷也鼓舞这件事,甚至被当做翰林们特权。
也是如此,控制的坎儿井,等于控制了高昌的命脉。
他扭头问道:“这油够用吗?”
开荒,收税,招兵,做生意,每一步都很重要。
“这冬天,我担心的不是城里,而是城外。”
可以说,高昌府对于安西来说是极其这么重要的。
“眼皮底下得用炭画上黑线,不然你这眼睛可得瞎了!”
所以,高昌府并不缺少能耕耘的土地,而是缺水,水租是吐鲁番盆地特有的租赁模式。
副总兵忍不住道:“让这群科尔沁人饿死得了。”
无论是家庭的期望还是姚氏自己,都不得不屈从于他,随之奔走千里,异地为官。
本地人实在太少。
各种牲畜的叫声连绵不绝,一股羊膻味扑面而来,根本就无法避免。
李应仁巡视着城墙,看着士兵们买着猪油涂抹的身体,拍了下他的肩膀提醒道。
嘴边吃着炒菜,但张英却觉得不正常。
士兵们双目含泪,感动不已。
例如,高昌三县,火城,柳州,安乐城,都是从六品官阶,而寻常的内陆知县只是正七品罢了。
这时候他才觉察到了安乐城官吏体系的特殊。
正所谓一步块,步步快。
“点齐五千兵马,某倒是要看看谁有这般胆量……”
大量的行人都裹着头巾,无论男女老少只露出一对眼睛,然后叽里咕噜的讨论起来。
张英也不觉得有异,就晚上赴宴。
张英自知理亏,没有理会他。
“依我来看,就算是全部饿死也无事。”
不过东北和漠北地区苦寒更甚,所以达到了一斤。
“将军高明。”副总兵忍不住赞叹道:“这般一来,脸就再也不会害怕生冻疮了。”
一问才知道,都是铨选而来的人才,以监生、举人居多。
“心思要安定下来。”
李应仁点点头,露出一丝笑容:“军中的供应倒是愈发的多了。”
县衙六房,一半是汉人,余下的才是本地土著,通判,县丞、主薄,教谕,巡防营正等,则全部是汉人。
毡帽是唐后的主流军帽,形似草帽,船边,甚得军士们喜爱,李自成就非常喜欢戴这种帽子。
一路上走着李应仁随口道:“为了保护耳朵,得把毡帽多变一些,保不住耳朵,天天涂油也不行。”
回到属于自己的院子,李应仁倒是不怎么介意。
不长的距离,俩人费了一个时辰才巡视完,将士们都准备齐全,士气还行,终于松了口气。
地方上甚至还设有水官、堰头、渠长,还配有专人负责用水监督检查,形成了谁用水谁负责、谁灌水谁交租的管理制度和维修制度。
“再加两片护住口鼻,也是合适的。”
虽然绿洲较多,但却无法掩盖那荒凉。
之所以没有出城,盖因为安乐城府县同城,太过于招摇却不好。
只有在吃食上,他倒是时常能够吃上肉,以及咸鱼等还产品。
不过这里虽然临近甘肃,但被叶尔羌汗国统治多年,百姓们多信仰和平教,佛教信徒稀少。
所以一朝散馆,同科们就各奔前程了。
因为他们的未来,或许还要求着这位知县大老爷呢!
上任没几天,张英自然不甘寂寞,也不想萧规曹随,故而就带着一些衙役,下了乡。
这个方法早就在军中传开来。
但张英却不同,他直接提出了两点:
其一,鼓励百姓开井,谁凿好就是谁的。
其二,征收井税。
既然有水租,那必然也水税。
每年大肆征收水租的人家,必须交税,充实府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