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地星深处(2/2)
……
而从现在收集到的这些信息就可以推断出,越深入地星内部,越往深处,地星的规则越稳定。
“为何以前没有发现,现在才发现呢?”
白象躯壳安静的出现在学城地下深处的隐蔽空间之中,它出现之后,没有做任何外之事,四只巨大的象足如四根立柱般踏在大地之上。
然后,就见白象躯壳如蜡一般融化,迅速没入大地之中,消失不见。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看来,还是得把杓山世界的白象躯壳调过来。”
现在,自然无需再有这诸多考虑,为了能够让这具躯壳“化”得更开,他在短时间内将四五十亿人纳入到红尘法网之中。
那段奇妙而规律的震动也被他“捕捉”得越来越完整,其中信息也变得越来越清晰。
而在距离地表五十公里以下的更深处,这种衰减变得越来越明显。
在此之前,红尘法网在乾辕的覆盖率还不及六成,能够享受到乾辕龙息赐福之人,一百多亿乾辕人中,也仅不足五亿之数。
它从根本上紊乱了这方天地的规则,使其变得“灵活”、“混乱”。
姜乾在一处地壳最厚、距离地表近百公里的地底深处发现,十公里后的岩浆层中,细小的时空漩涡已经淡到近乎于无。
他想要追溯这段信息的最终源头,可此念才起,原本彻底化入上百亿乾辕民众之中的裴裳躯壳再次凝现显形,前一刻还清晰呈现在他心中的偈语禅唱一下子消失的干干净净,仿佛这道信息从来都不曾在这世界出现过。
为了将这个答案彻底坐实,他利用自己的特殊能力,从人心中、海量的笔记典册之中,挖掘、还原出了天变之后这一千多年来的历史走向。
在他心中,这始终是个从来不曾宣之于口,却确实存在的一个遗憾。
而在全知视界之下,姜乾也清楚的知道前面有什么。
不仅地星内部的生态环境被彻底改变,连更加稳定的地星本身也因此变得极不稳定。
在这道“屏障”之前驻留许久,白象躯壳没有强行闯过这道阻碍,姜乾也没有只凭借黑泥分身向更深处深入。
但除此之外,姜乾没有更进一步的收获。
这还是地壳层中的变化,而在岩浆层中,这种衰减程度还更加明显。
这种现象带来的影响,却是方方面面的。
可具体这“极深处”该极到何处为止,姜乾心中又迷糊了。
仔细一想,这个问题的答案一点也不难猜。
他尽量确保自己处在此躯能够容忍的范围内距离岩浆最近的地方,借助全知视界半径十公里的探查,尽可能多收集些岩浆层深处的信息。
姜乾一心二用,他的思维和注意力同时叠加在裴裳躯壳和白象躯壳之上。
这个推测在地星盟辖境之内被证明是正确的,可到了乾辕,这个推测却被事实推翻了。
那遍布全球的细小时空漩涡,随着深入地下,其含量在不断变淡。
成为世界上对这段历史最了解之人。
这种衰减本身又不明显,所以,若非这种地毯式的、无一遗漏的扫描,很难发现这一点。
“阿米托福……阿米托福……阿米托福……”
他能够借着这种方式观察到的岩浆区域,非常有限。
在地质层面,任何一点轻微的变化,都是动辄百十万年,甚至数千万年的事。
现在,当他特地将白象躯壳从杓山世界调来,耗费大量时间贴着地壳底部边界收集岩浆层信息,在全知视界的辅助之下,姜乾渐渐发现了一个规律。
“这……”姜乾傻眼了。
“它来自地星的更深处!”
因为这个原因,天变之后这一千多年来的乾辕历史有些虚,甚至有些假。
单是为了让这红尘法网能够在短时间内铺开,就消耗掉了海量的储存红尘气。
也同样是凭着这一点,他才能借助乾辕真龙将这段历史投射在一个个入梦者的梦境之中,与天变前的历史完整的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以贯之的整体。
何况,要想追踪那奇妙信息的源头,他也必须确保黑泥分身对裴裳躯壳的掌控,根本就走不了。
所以,白象躯壳在地下贴着地壳与岩浆之间的分界横向移动,也像是爬坡上坎一般,时常起起伏伏。
这意味着在地星内部,世界规则还是遵循天变前那一套。
这种变化非常轻微,若非有全知视界的辅助,他根本发现不了。
四面八方都传来巨大的排斥感,若非是天赋异禀的白象躯壳,换了其他存在,大概早就被这种毫不掩饰的“恶意”给直接吞没了。
白象躯壳开始横向移动,期望依靠这种笨办法寻找到点滴线索。
“要是能够深入到更内层就好了。”
这规律的震动,并不是恰巧在他这具躯壳突破之时发出“信号”,被他接收,而是始终都在,且在规律而机械的向外传递这样的震动。
那“阿米托福”也渐渐变成了它本来的样子“阿弥陀佛”。
“或者,回杓山世界找一具耐高温、与炽烈火焰极致亲和的躯壳?”
地星半径六千多公里,平均厚度都不足二十公里的地壳纤薄得很。
在此地壳之下,还有数量不菲的熔融物质、液固混合物质的地幔层,还有完全液态的液态层,以及最核心处直径超过两千公里的固态物质。
百十年间便想有翻天覆地般变化,那只会在地壳层以上。
在人心信仰这个领域,干净,出乎意料,不合常理的干净。
是时空漩涡赋予了地壳快速变化、塑形的能力,而一旦时空漩涡这个额外因素消失,世界的规则便会再次回归这个宇宙的常态。
之所以没有这么做,并非贪图那盈余的红尘气。
注意力立刻向那处异动地移了过去。
此刻,他正呆在距离地表最厚的地壳与岩浆交界之地,加上全知视界提供的视野十公里+,极限视野距离地表超过一百公里。
就在距离地表如此之深的所在,平稳安静的岩浆中,忽有一道游鱼般的身影一闪即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