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挽救之策(2/2)

可别小看这一个“拖”字,放在现在的话这一招还是挺好使的,毕竟如今皇上说他手里已经没有银子再支应张国纪收购粮食了,那么只要把捐款的事情往后拖,让张国纪拿不到银子,那么他就收不了粮食,大家的财路这不就保住了吗?

两人一拍即合,并当即把下面的官员都召集了过来,把这个对策说给了大家听,并说了一些宽慰人的话,目的还是希望挽回一些人气来,若是换做平时,他们打算怎么做,哪里肯跟下面人说?

但明朝的官员,尤其是一品大员,又有几个是靠着俸禄过活的,即便是徐光启这种不贪污腐败,不剥削百姓的,家里也是一些田产的,一万两银子虽然对他来说可能不是一个小数目,但是咬咬牙也是出得起的。

徐光启毕竟是当朝首辅,还是要给大家做表率的,因此即便是再怎么为难,也不能捐的数目太小了,故而才硬是凑出来了一万两银子。

朝中百官听了钱谦益和钱龙锡的话,自然是谁也不着急拿银子来捐款了,都是能拖一日是一日,因而即便号召百官为朝廷捐献钱粮的事情已经公布了多日,徐光启这里却只收到了三笔捐款,一笔是他自己的,一笔是来宗道的,一笔是周道登的。

但不管百官对钱谦益和钱龙锡有多少怨言和不满,时至今日,他们都已经不得不乖乖出银子捐款了,而且每个人捐的数目还不能太少,否则刻到了那座功德碑上,可就沦为千古笑柄了,所以大家也只能认栽了,就当是银子买个面子吧!

面对现在这种情况,钱谦益和钱龙锡也是上了大火了,他们都无颜出去见人,把自己关在了家里整日地唉声叹气,没想这次到最后还是着了皇上的道儿,输得实在太惨了!

他们三人每人都是捐了一万两银子,三人所捐银两数目相同倒不是因为三人默契,而是三人在捐款之前商量过的结果,毕竟这个捐款数目是很难把握的,捐的少了怕被人说吝啬小气,不肯为民慷慨解囊,而捐得多了又容易被人说成贪官,所以得大家商量着来。

但他们却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最后他们竟然等来了这样的结果,出了这么大的事情,两位大佬竟然还把大家蒙在鼓里,这实在是太令人失望了,朝中顿时怨声四起,即便是东林党内部,都充满了对钱谦益和钱龙锡的不满情绪。

来宗道和周道登二人倒是都颇有家财,徐光启都能拿得出来的数目,他们自然也没有任何问题,因而他俩的想法儿倒也很简单,那就是徐光启捐多少,他们俩就捐多少,跟着首辅干肯定没错儿就是了。

三人这么一开头儿,也算是给官员们定下了一个标准,至少不会再有人随便捐个几百两银子糊弄事儿了,能在京城做官儿的,有几个真没钱的?

不过虽然大家参考徐光启、来宗道和周道登他们三人所捐银两的数目,对于自己要捐多少银子也都心里有了个数,但是也仅仅是有了个数而已,依然是一个过来捐款的人都没有。

钱谦益和钱龙锡让大家尽量往后拖,最好是拖到朝廷收完秋税之后再来捐才好呢,大家自然都是知道这其中的利害的,自然也就没有人会着急前来捐款!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