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刻名字(2/2)

因而朱天启这才先让来宗道把百官的名字都刻上去,而不仅仅是对百官限制一个捐款时限,来逼迫他们速速捐款。

因为如果只是限制时限,要求官员们速来捐款,来晚的就不在功德碑上镌刻的话,百官们反而乐于钻这个空子,因为捐款的数额本就难以把握,谁也说不准如今自己所捐的数目,到了百姓和后世人眼中十分合人心,是被称赞,还是被辱骂。

所以索性不如不被刻上去,做个无名英雄,银子自己捐了,但是名字就不必刻了,也不必给天下人和后世留下把柄。

本来这功德碑就是个捐款公示牌,而捐款的多少也能从侧面反应出官员们的人品,而且这功德碑不光现今天下人可以看到,也是要流传后世的,所以这钱捐得恰到好处便可流芳千古,捐得不合人意,则很可能会遗臭万年。

那么朱天启此举到底高明在哪里呢?

朝中百官看重名声,朱天启正是看准了他们追名逐利的这个通病,所以才能成功对他们进行道德绑架,逼着他们捐款,而如今他们虽然同意捐款,但却故意拖延,朱天启只好再逼他们一把。

再然后下面则是刑部尚书钱谦益、兵部尚书钱龙锡、礼部尚书刘鸿训,依次按照官职大小排列下来,只不过从周道登的名字往后看,捐款数目目前都是空白的。

正是为了防止官员们钻这个空子,所以朱天启直接让来宗道先把朝中品级较高的一批主要的官员名字都给刻上了功德碑,然后才给百官限定了期限,若是在限期内他们没有把银子捐上来,就给他们刻上个“一文未捐”,让他们遗臭万年!

这一招朝中的百官谁受得了啊,就是钱谦益和钱龙锡也受不了啊,如今功德碑上榜首自然是当朝“首善”皇帝朱由校,而后是首辅徐光启、工部尚书来宗道、吏部尚书周道登,后面都写明了捐款数目。

来宗道也跟着忙活了起来,把每天捐款的官员和捐款数额统计好,让工匠第一时间刻上了功德碑,保证功德碑的内容实时更新。

眼看着功德碑上大多数官员的名字后面都填上了捐款数额,而功德碑的后半部分也新填上了许多之前没有刻上去的新名字,以及捐款金额,钱谦益和钱龙锡是真的着急了。

朱天启之前让来宗道在功德碑上刻的名字并不多,都是一些官职较大的朝中要职官员,或者说,大部分都是文官集团和那些跟着钱谦益和钱龙锡跟自己作对的官员们,朱天启此次主要针对的就是他们,这些官员手里都有钱,只要他们把银子捐上来,就够解自己的燃眉之急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