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电报(2/2)
不过电报机可是需要用电的,但是耗电量却是微乎其微的,紫禁城里的电报机就安装在了城墙边儿上,挨着之前徐光启所造的小型水力发电机,正好足够为其供电。
按照这样的规则,接收电报的电报员只需要按照听到的电流信号在纸上写出对应的数字,然后再把这些数字四个一组地分割开来,最后查阅汉字电码本将其翻译成汉字即可。
随后,徐光启便向他们宣布说,朝廷接下来要建设电报通讯系统,需要培训出一批电报通讯行业的人才,来为构建大明电报通讯系统奉献力量,希望有志于在电报通讯方面发展的学生踊跃报名。
说白了就是,以学生们的认知来看电报通讯这件事,还是感觉此事太不靠谱了,说不定忙活半天最后什么也干不成,朝廷的“实验”失败了,这个项目也会随之破产,那么他也就相当于“实验品”连同这个电报通讯的项目一同被抛弃了。
不过徐光启是知道皇上的“神通广大”的,所以他尽管对于朱天启所提出的“电报”项目感到十分新奇,却是丝毫不会怀疑此事的真实性和可行性的。
不过朱天启之所以要铺设这条线路,主要还是因为这条线路的象征意义,如今制造电报机和电报线路的铺设技术,大明都已经掌握了,接下来便是向全国推广了,朱天启需要以此来向百官展示电报通讯的先进和便捷。
虽然这对顺天府大学的学生们来说是个很好的机会,而“电”的神秘力量也确实让人着迷,但是这些学生们可不像徐光启那样对皇上的学识和能力深信不疑,在他们看来,所谓电报通讯还是有些“虚无缥缈”,太不接地气了,成不成还两说呢!
其实从紫禁城到顺天府大学这么近的距离,是没有必要安装电报机的,除非是需要传递特别紧急的消息,否则派人骑马传递消息也慢不了多少,整体来说是不会耽误事儿的,电报需要解决的主要还是远途通讯的问题。
之前徐光启是接触过电学的,他曾经在朱天启的指导下自制过发电机,所以对“电”是何物自然还是比较清楚的,但是他只知道电可以作为动力代替人力、畜力劳作,甚至还可以发光发热,却没想到电还能传递信息,千里传声。
经过一个月的研究和学习之后,顺天府大学通讯系的七名学生终于成功仿制出了第一台明式中文电码电报机,当然,制作电报机所需的零件都是朱天启提供的,毕竟这电报机的构造虽然很简单,但是一些小零件也不是大明现在的工业水平能够轻易制造出来的。
随后,七名大学生又对他们制作的电报机进行了完善和优化,接下来,这种被命名为“大明天启一号”的电报机便可投入量产了。
朱天启把电报项目告诉徐光启,自然不是为了让徐光启亲自帮忙,而是让徐光启向大学里的学生们发出公示,成立一个“通讯”学科,其中包括“通讯技术”和“通讯工程”两个分支。
如此一来,电报的派发和接收难度便极大地降低了,电报员也只需要熟练掌握代表十个数字的十种电码信号即可,至于电报机的使用和翻译方法则相对简单,无需进行特别的训练也可以轻松掌握。
至于汉字电码本的编写倒也简单,朱天启直接买了本字典,然后让人按照字典上的汉字排序给每个汉字进行编号,对于明朝时期不存在的汉字就直接删减掉,与明朝时写法不一致的便改成明朝时期的写法,这项工作并不复杂,只是毕竟繁琐。
这套样机自然无法做到按照朱天启想象中那样互相发送和接收中文电码,还是需要进行一定的改装才行,而且还要编制电码以及汉字电码本。
以大明现在的科技水平是不能制造出塑料来的,虽然大明也有很多可以替代塑料的材料,但是不仅效果不理想,制作绝缘层的成本也太高了,反倒是很不划算,还不如索性直接在氪命商店里购买电线来得合适。
徐光启为此特意召开了全校大会,并拿着自己自制的微型发电机向学生们讲解了电为何物,以及电力的应用等基础电学知识,这些大学生可都是通过省考的人,还是有相当的物理学基础的,所以理解起电学知识来并不困难。
虽然这七名大学生足足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才成功改造仿制出来符合朱天启要求的电报机,但是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电报机的人来说,已经很厉害了,朱天启自然要对其大加嘉奖,树立榜样,以此来鼓励大学生们多高发明创造,这对大明的科技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发电报也是一样,先把要发的内容写下了,然后通过查阅汉字电码本把每个汉字翻译成对应的数字代码,最后按顺序,按照对应每个数字的电码将其发送出去即可。
说实话,朱天启其实是挺担心在全国推广电报通讯的事情会遭到群臣百官们的反对的,因为当年清政府刚刚开始要铺设电报线路的时候,就遭到了很大的阻力,而当时那些反对的人的反对理由竟然是“电报的线路会破坏大清朝的风水,吸走大清朝的地气给吸走……”
不过出乎朱天启意料的是,当他把百官聚集在城墙边的电报室前,当着百官的面,向他们展示了电报的发送与接收之后,百官竟然对此都是倍感震惊的,然后震惊之后便是齐声拍手称赞。
朱天启没想到事情会这么顺利,顺利到他都有些难以置信了,然而很快他就意识到问题的所在,朝中百官这哪里是支持电报通讯啊,他们是压根儿不知道自己在向他们展示什么,还以为是某种“封建迷信”活动,亦或是在变戏法儿呢。
虽然他们看不明白,但是皇上表演的“节目”他们怎么敢不捧场呢?自然是只要有人带头儿,就都跟着拍手称赞,来给朱天启叫好儿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