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思念(为ziwenhelulu万赏加更)(1/2)

第81章 思念(为ziwenhelulu万赏加更)

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在朱元璋的支持下,各地的寺庙、道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和尚道士更是越来越多。

这些方外之士除了不用交税服役之外,还往往和各地富户、官绅勾连,受他们供奉。

朱元璋可不是一般人,知道这个情况之后,立刻就知道如果这样下去会对大明江山不利。所以,从洪武六年开始,他其实就已经开始偏向儒学了。

但是,到底是需要什么样的儒学,又或者是儒学和佛道的结合思想来作为大明朝的根基,这一点他是没有想好的。

不过有一个原则是可以肯定的,新的思想,以后倡导的思想,必须能让他的大明江山长长久久的才可以。

而张一凡不小心漏出来的这篇《弟子规》,其实是直到满清康熙年间,才由一个叫李毓秀的人创作出来,并经人修改之后,得到了“开蒙养正最上乘”的美誉。不用说,这个是非常符合封建时代统治需要的文章。

总结来说,《弟子规》其实是围绕《论语·学而》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而阐发。主要讲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处世、求学时应有的礼仪规范。如果人人遵守的话,对于社会稳定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

并且这个《弟子规》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便于记忆。

因此,朱标和朱元璋一见这篇文章之下,自然是如获至宝了!

不过他刚称赞完了之后,马上就有了疑问,便问朱标道:“此篇文章,真是那张一凡所写?”

朱镜静听了,很自然地说道:“在想凡哥!”

“……”朱元璋一听,那坐下去的身子都僵了一下。

一听这话,朱标就知道,父皇这是考虑到李善长那边了。

朱镜静看着朱元璋的背影,喃喃自语道:“父皇您根本不知道凡哥的有趣,还有他的奇思妙想……”

朱元璋听了,想了下之后点点头说道:“也好,正好身子也乏了,我过去转转!”

张一凡如此想着,心情自然就不错了。

硬化笔杆这一步,他选择了用热砂的方式,就是一大锅沙子加热,然后把裸露的羽毛杆插进去就成。至于时间和温度,就需要实验调整了。

如果父皇在比试之前召见了张一凡,那李善长那边估计会想歪,这显然不是父皇想看到的。

就李善长在上次张一凡闹事之后,表现出了很大的诚意,让他父皇很是满意。朱标能猜出来,估计他父皇到时候肯定会偏向李善长儿子那边的了。

“镜静呢?”朱元璋走到面前,淡淡地问道。

这个女儿,竟然如此直白地说出来?一个女儿家,还“凡哥”这么肉麻的称呼,真得是鬼迷心窍了!

亏了朱元璋就是为了张一凡的事情过来的,要不然估计会开训了。

当然,羽毛笔的好坏是有区分的;但是没关系,这一大把羽毛已经够实验了。

没错,他就是要做羽毛笔!

因为在后世的时候,他能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这个时代还没有钢笔,但是钢笔的前身,也就是羽毛笔,却是可以自己动手做的!

“想什么呢,魂都没了!”朱元璋见了,没好气地说了一句,然后坐到了有蒲团的凳子上。

转了个弯之后,果然看到朱镜静一个人坐在亭子里,一动不动地看着前面的梨。好像是在观赏梨,又好像是在发呆。

此时的他,手里握了一大把羽毛才回家。

……………………

朱镜静身边的侍女秋菊等人,很快发现朱元璋背着手过去,便连忙跪迎。

朱镜静说起张一凡的时候,神采开始飞扬,不等朱元璋问话,就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父皇您是不知道,凡哥的本事大着呢,学问多着呢,写一篇文章出来有什么了不起的?”

这个女儿,压根没法沟通了!他准备找大儒宋濂看看这篇文章。

因此,他可不会认为,这么好的儒学文章,会是张一凡写出来的。

满村窜不说,还跑上山去逮山鸡,结果就只是为了这些羽毛!不过话说回来,张一凡要的这些羽毛,都是村里公鸡,还有鹅以及山鸡尾巴上最长的那几根毛,确实是漂亮!

不是嫌自己写得字难看么?那得,把羽毛笔做出来写给他们看,不说多优秀,弥补下书法短板总可以吧?

说到这里,他想了下又补充说道:“镜静一直认为,张一凡参加比试的话肯定能拿第一,该是有一定理由的吧!”

顿了顿之后,朱镜静又立刻补充道:“这个肯定是凡哥写出来的!”

基于这个理解,朱标便提议道:“父皇,要不问下镜静,她应该是知道张一凡的很多事情,说不定知道这篇文章的具体情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