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大善举(2/2)

另外,公告里也提到了,非香山县户籍的也可以报名,如果被录取成为香山县千户所军士的话,两年后就能获得香山县民籍的资格。也就是说,能参与下一次分田。

过了好一会之后,才听何真带着一点疑惑说道:“我怎么听说,韩国公好像不是那种心胸豁达的人啊!”

“驸马爷出布告说,将会拿出一千贯钱,在大年二十七开始,连续三天举办识字比赛。只要是香山百姓,皆可参加。《千字文》知道吧,从中抽取字来考你,只要能读出来就奖励一文钱。每个人只有一次机会,读出多少个字,就奖励多少文钱!”

“……”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个放贷算到了政绩里面。最终导致了放贷乱相,最后被迫停止推行《青苗法》。

一开始的设计思路,张一凡当然有给朱镜静说过,变保管费为给利息,就是为了吸引百姓手中的钱,从而能让钱庄赚这个利息差。

随后,张一凡又发布了一则公告:香山县所有成年男子都有服兵役的义务,为期三年,就在新设香山县千户所当兵。

普通老百姓,家里也没几个钱。哪怕这个时候驸马县令的威望高,也还是没人来存钱。

“什么,这是真的么?驸马爷这是怎么想的,这亏本的买卖也做?”

“???”何荣听了,顿时脑袋上冒出一串问号,不知道他爹怎么突然说起这个事情来了。

何贵也同样想不明白,便问道:“爹,怎么了?”

“谁懂千字文的,得赶紧找人教啊!”

“也还有一些其他原因,有的人说,他们家里有三个青壮,家里分到的田地由两个就足够了,剩下这个,能领一份军饷补贴家里,那也是极好的。”

但是,香山县老百姓可以存定期,只要20文存一年,就能多一文钱的,这个就多了,一个月打工收入就有了。

“没事,驸马爷还说了,每个坊都都会派人过去,固定一个时间教千字文的。”

这一点,估计是下了密旨给何真的朱元璋,事先无论如何都想不到的。

虽然他是高兴了,但是何真的眉头却是又皱起来了。

“对了,驸马爷还说了,只要是香山县户籍的都可以参加,无论男女老幼!我觉得吧,一家子买一本是最好的,全家人一起认,然后说不定大过年的,就有不少钱可以领了。就算到时候轮不到,那不也是给自己长学识了不是!”

张一凡发出这个公告,原本是担心香山县户籍的适龄男子可能不够用,因此外加了一条非香山县户籍的作为补充。

“啪!”

不过香山县内把马如海团伙一网打尽之后,剩下的都是平头老百姓而已。能存三十六贯的,估计一个都没有。

“什么新奇,快说来听听!”

按理来说,这个利息相比以前,那是要低多了。但是,架不住底下执行的官员各种乱搞,比如强行放贷,你没这个需求也要你贷;还有,给你加各种手续费等等。

户籍是刚编的,并且比任何时候都要准确。每个坊都有多少适龄青年,家里几口人,情况如何,县衙这边都是一清二楚。传票便发出去,让挑中的人到县衙这边集合,由戚祥来挑选兵源。

有关香山县的情况,何家父子最终也就商量了这么多,然后由何贵这边,负责去给驸马添堵。

“驸马爷是没钱了么?不可能吧?”

何真拍了下桌子,指着何贵说道:“对,常理就应该是这样。就算宽宏大量,最多是不找驸马的麻烦。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何韩国公府上的人,会来传驸马的好,说驸马有多被皇帝看重。韩国公这么做的话,岂不是帮着驸马更容易在广东立足,别人不敢惹他么!”

洪武九年的深秋时分,轰轰烈烈的分田运动终于告了一个段落。

行吧,那就先这样了。张一凡倒也没有纠结,一步到位的做法,虽然目标明确,但是过程可能会比较曲折。如今这样,可以说是先让他们有个概念,回头再明确也是一条比较温和的路子。

至于张一凡这边,当然更不可能清楚了。

这不,眨眼间,他又新出了一个布告,又一次引发了轰动。

可以说,压根就没有人去看全民都有义务当兵这条,而是基于其他理由选择了参军。

这个时候已经是深秋,广东这边也没什么农活。因此,很多外县的人,都还留在香山县找机会。特别是那些想来当兵的,结果没当上兵的,一听县衙出的这些告示,哪怕没有户籍迁入的一条,但凡有钱赚,便也都立刻报名了。

香山县这边轰轰烈烈的新政,犹如一块磁石一样吸引了周边县的人,都来香山县找机会。

“这没问题啊,这个好啊,那得赶紧去认千字文才好了!”

原本偏僻的香山县,一下就热闹了起来。

让人想不到的是,非香山县的青壮那么积极,紧随其后,香山县的青壮,也立刻积极了起来。县衙征兵处,戚祥这边很快就招满了一千人左右。

不到一个时辰,大牛就给张一凡回报了:“凡哥,我问了,他们有的人说,那个马如海的弟弟马如江就是在外面当海盗,真得可能会报复,所以香山县自己有个千户所,他们才能安心,所以只要家里允许,都想当兵保护香山县。”

结果没想到,临近的番禺县这边,在布告发出的第二天,就组成一支浩浩荡荡的青壮队伍,赶来香山县城了。他们的县令道同,拦都拦不住。

“驸马爷又出新招了,这次可是大善举啊!”

何真听了,点点头,这个事情早就听说了。也因此,他有些疑惑。

张一凡听着大牛的话,心中却是在想着。

这又是一个新鲜事情,顿时引发了所有人的讨论。

第三天的时候,其他县的青壮,也往香山县这边赶了。特别是其他县里的佃户、隐户等等,就想趁这个机会摆脱原本的身份,成为香山县民籍中的一员。

可是,人家香山县是特区,驸马当县令,不管是布政使还是都司这边都管不着。最多是上奏到皇帝那边去诉苦。看皇帝怎么个意思了!

于是,食宿这两块,慢慢地就先火起来了。有些脑子灵一点的,看到了机会,便开始做这些人的买卖。

“那可不,不过有个前提,就是必须会写自己的名字!”

“对对对,就是这个理!”

如果没有他的钱,县衙没钱,还要倒贴钱,那张一凡只能一步步地走着。

张一凡这个县令开局,大开大合,各种新政一起出来,真得是钱如流水。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又要感谢那个大胖子了。

一直到北宋王安石变法,出了一个青苗法,是一期五个月的贷款时间,利息是20%,算起来就是年利息48%。

县衙的司吏、典吏,几乎就是香山县认识字的全部了。他们被张一凡指派到了十一个坊都,每天一个固定时间教千字文。不要求解释字的意思,只要求能让老百姓认识这个字,能读出来。

他们这些人还会携带临时加急印刷出来的《千字文》,成本费多一文的价格卖出,其中多出来的一文钱就归这些卖书的司吏、典吏所有,就当是教书辛苦费了。

对于这些司吏、典吏,还有一个激励,就是最终哪个人负责的区域所识字的奖励最多,他们就有对应名次的十贯、五贯和一贯钱的奖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