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奇迹(1/2)

第184章 奇迹

只是一见面,都没等朱元璋问话,朱标就带着欣喜的表情,先对朱元璋说道:“父皇,奇迹,香山县堪称奇迹啊!”

说着话,他连忙指使身后跟着的那个内侍,把他捧着的一叠稿子呈上去。

与此同时,他又给朱元璋解释道:“这是儿臣到了香山县之后,每天所见所闻,还请父皇过目!”

朱元璋一听,看到那厚厚的一大叠,很是高兴,不过他还没来得及说话呢,朱标又接着说道:“父皇,香山县的成就,比起去之前在京师听到得传闻,真得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真得是大开眼界,香山县竟然变得那么繁华!”

这时候,那一大叠稿子已经送到了朱元璋面前的御案上,朱元璋已经是满脸笑容,对朱标说道:“好好好,我先看看,你旅途劳顿,实在是辛苦的,先回去休息吧!”

朱标听得一愣,父皇竟然说让自己去休息?这是多久没有听到过的话了?

心中惊讶了一下,他当即摇头说道:“父皇,儿臣不累,儿臣等着好了,父皇肯定有很多问题要问儿臣的。”

看到儿子竟然这么兴奋,有种迫不及待地想和自己分享在香山县的所见所闻,朱元璋终于再也忍不住,当即吩咐身边的轮值太监道:“搬条舒服的椅子,让太子坐了,糕点、茶水也备些。”

随后,他便拿起朱标所写得那些稿子看了起来。

朱标难得在他爹面前能不用站着,可以一边坐着一边吃东西,对此,他很是高兴。

那个被处理了的宦官,还是跟了朱元璋非常久的,结果也遭到了严惩,这让许多人都很意外,也真得一下震慑了宫里的宫女宦官。

朱元璋自从当上皇帝之后,想得最多的,就是朱家江山的稳固。

这么想着,他就想训斥儿子的这个念头了。

想着这个,朱元璋心中忍不住就感慨,原本以为这个小子嘴边无毛,办事怕是不靠谱,出出点子还行,真要去做事,肯定会抓瞎。

顿了顿,他又带着一点兴奋说道:“儿臣为此事和一凡还讨论过,一凡认为,如果这种粮田归公分配法要在全天下推行,就不能例外。包括藩王、功勋等等的粮田,也必须如此处理,否则土地兼并、隐田和隐户必然会又有,这个粮田归公分配法最终必然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作废。”

于是,他也不出声了,不打扰朱元璋思考。

朱元璋当然是相信朱标的,因此,听到这话之后,当即笑呵呵地说道:“你三番两次的用奇迹来形容,说得我都想亲眼去看看那香山县的情况了!”

毕竟,这可是历朝历代都没有过的。

朱元璋一听,顿时来了兴趣,当即问道:“哦,详细说说?”

朱标一听,摇摇头说道:“是一凡给儿臣的启示,他在香山县所做得那些,儿臣看着就不错,随后和他聊着聊着,儿臣便以史为镜,想到了这些。”

他就知道,父皇知道香山县的真正成就之后,铁定也会震惊地。

朱标把情况详细说了一遍,包括他抽查各类文书,都是井井有条,并没有什么不妥。

朱标听了,看向那轮值太监,果然面无人色,垂手低头,好像恨不得自己是个聋子一样。

本来朱元璋就重视教育,正头疼人才的,此时听到这方面的话题,自然也是非常关心。

朱元璋听了,点点头,然后又摇摇头说道:“我也知道全民识字的好处,可之前科举的结果,你也看到了,民间无有可用之才。要想在此等根基上推行全民识字,实在是不现实。不说别的,光是让他们都识字这一点,就是千难万难,又哪来那么多先生去教授?”

一听这话,朱标连忙说道:“父皇,一凡有一个提议,就是给汉字标识其读音,给汉字释义。如此,只要百姓掌握了读音之法,自己就能识字了!”

这个事情,事关重大,虽然朱元璋已经心动,但是还是比较谨慎的。

他其实在这方面,就有关注的。洪武八年的时候,就下旨让宋濂等人标准官话发音,也就是发行了《洪武正韵》。

特别是他前往香山县的途中所见,和到达香山县之后所见的对比,能一下感觉出非常大的差距。

“人性?”朱元璋听了,皱了下眉头,想了想,他忽然问道:“你说得这些,是不是一凡说得?”

只听他对朱元璋说道:“父皇,儿臣想着,一凡的这个做法,其实同样适合一国之君的,这样能减少皇帝处理政务的精力和时间,就可以抽出时间……”

粮田用于传给子孙,股份一样是可以传给子孙的。只要利益够大,同时朱元璋手中又握着屠刀,就不怕推行不下去的。

“父皇,粮田归公分配法上面,肯定会让目前拥有大量私田的功勋不高兴。但是,推行的时候一定要公平,不可在这上面开特例。”朱标继续说道,“不过,父皇可以给那些功勋以补偿,比如像香山县一样设立官商做一些赚钱买卖的时候,允许功勋投钱,或者赐股份给他们,这样的好处是……”

结果没想到,香山县的一切,证明了自己低估了他!

想着这个,朱元璋并没有因为自己低估了张一凡就有什么不快,反而笑呵呵地说道:“一个普通的下等县衙,一年的收入,不说明年他说得一百万贯,就只是今年能确定有二十万贯这个事情,就足以证明,他在香山县所做得一切,都是对的了!而且,人口之多,更是多达了二十多万,不可想象啊!”

于是,朱标就开始说下一个重要的话题,主要就是和全民教育有关的这块。

朱元璋考虑了好长时间之后,才抬头看向儿子问道:“那这最短的短板,也不能太短吧?”

此时听到他说这个事情,朱元璋果然认真听了起来。

就这么的,不知道过了多少时间,朱元璋才算是看完了朱标所写得所有稿子。

此时,朱元璋听了朱标的解说之后,表情严肃地点点头说道:“你回去之后,单独把香山县实施粮田归公分配法的细节,都写下来,我们再讨论一次!”

或许是因为有那么多香山县的成就摆在那里,朱元璋的脸色,显然没有他派朱标去时候的严峻了。

在朱标解说的时候,朱元璋的表情慢慢严肃起来,能看出来,他在认真地思考。

偶尔的时候,他又会去找之前看过的稿子,查看下什么之后又返回去继续看。

朱元璋听得沉默了,按照他的个性,他其实很看不惯不用心尽力的,可是,他也不得不承认,儿子说得有道理。

历史上的短命王朝,多的是,甚至可以说,几百年的王朝才是少见的。他想要的,就是比历史上王朝更好的那种,绝对不愿意在他死了之后,朱明王朝就会完蛋的那种。

懒不懒政的一个明显区别,就是香山县的事情决定权,是不是还是把握在县令手中。

根据朱标的形容,香山县的百姓,衣食无忧,居有定处,甚至都在识字,人人都能认识一些字,这是什么,这是大同之世啊!如果大明朝的其他地方,都能像香山县一样,那这个洪武之治,当能吊打历史上任何一次盛世了吧?

当然,说起来简单,作为一名开国皇帝,经历过饿殍遍地的乱世,最是清楚不过,只是让老百姓衣食无忧这一条,就不知道有多难!

香山县的底子,朱元璋是清楚的。当初挑选出来让张一凡去折腾,就是因为那里够偏僻、穷困,随便他折腾都没事。

此时,朱元璋听着听着,就有点惊讶了。张一凡的方法,算不算赖政,其实已经分得出来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