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朱棣这个老六(1/2)

第218章 朱棣这个老六

张一凡听了,点点头,从善如流道:“父皇,儿臣明白这个道理。”

一听他竟然这么听劝,反而让朱元璋有点意外。本来他还以为,这个女婿会觉得自己危言耸听呢!

他正想着,却听张一凡话锋一转,又道:“儿臣请教一个问题,当前情况下,多少蒙元兵力,会主动攻打一万朝廷官军,非骑兵?”

朱元璋听了,眉头一皱,他察觉到了自己女婿果然还是没明白道理的意味,不过他也没有发作,只是想了下回答道:“如果只是步兵的话,蒙元骑兵都无需多少,同等兵力下用骚扰战术牵制,就能耗尽步军钱粮而一战胜之!”

张一凡听了,便再次回答道:“那要是这一万军队会有援军,只给蒙元军队两天时间,他们有多少兵力会想着吞掉这一万朝廷官军?”

朱元璋听了,毫不犹豫地回答道:“被围步军乃困兽,战力如何,也当试探清楚,而非只凭人数决策。另外,援军多少,如何救援,是否匆忙,改为围点打援,能否击溃援军,再行缓慢吃掉步军,如此种种,皆要视战场情况而定!”

张一凡:“……”

感觉和朱元璋这种军事大家做问答,难度很高啊。

这么想着,他便换了一种说法道:“那就一万朝廷精锐,五万朝廷精锐援军,都是骑军,两天能赶到战场。这种情况下,蒙元手中有多少兵力才会消灭一万朝廷精锐?”

朱元璋估计是想要让张一凡知道战场到底是怎么样的,因此,听到他又一次问话之后,并没有不耐烦,依旧想也不想地回答道:“只有一天半的时间,要想吃掉朝廷一万精锐步军,至少要五万以上人马,甚至有可能放弃。因为骑军对阵结阵的步军很难,骑军的优势,在于机动。而一万步军乃是精锐,短期内并不会有多少破绽让骑军抓住。”

张一凡听到这里,不由得挠挠头,感觉真要是战场上,面对朱元璋这样的敌人,那这仗就难打了。

如果说,张一凡在兵事上没有主见,只是文官的话,他们可能不会有什么要求,也不会有如今的期待;但是,偏偏张一凡在兵事上也侃侃而谈,强硬对外,还说到了他们的心坎里。于是,他们自然就对张一凡有了期待。结果没想到,事到临头,张一凡却是怂了,至少在他们看来,张一凡是怂了,拿老婆孩子当借口,因此,失望的情绪,自然而然就有了。

张一凡一听,连忙奏道:“父皇,儿臣还要照顾镜静和孩子,走不开!”

这个还是建虏下马步战,骑兵是没法发起冲锋的。

他能感觉到,朱元璋就是那种老谋深算的老姜,而朱棣则是初生牛犊,父子两个,至少在此时,完全是两个极端。

要不然的话,蒙元也不是傻子,看到偏厢车组成的防御阵线,肯定知道不是那么好打的。凭什么要死几千人来啃?要知道,就算以一比二的伤亡比例,蒙元也损失不起的。

这么想着,朱元璋便开口说道:“朕相信一凡不是你们想得那样。这样吧,燕王就藩北平,太师亦先前往,和魏国公一起辅佐好燕王,至少可以先把那个车营打造出来,看看如何编练军卒。一凡这边,再陪镜静一两个月,然后赶往北平接替太师如何?”

心中有了计较,他便立刻回奏,声音很洪亮,还作慷慨激昂状道:“老臣遵旨!”

李善长没想到自己费了那么多口舌,结果把自己给说去了北平。

说到这里,他又赶紧补充说明道:“车营的意思,就是全是车子组成的军队,打造一种偏厢车,可以互相连接起来,组成一道栅栏抵御骑军冲锋。并且车上可以放置火炮,粮食等等。朝廷官军就缩在车营内部,这样就能有效抵御蒙元骑军,比起一般步军更能坚持到援军赶到。”

不过还好,也就是去一两个月而已,就是南来北往的,舟车劳顿。算了,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自己要是推辞,大驸马肯定也会跟着推辞。

朱元璋只是一听,就听出了这个车营的优势,因此立刻发问。

水师这个事情,朱棣都已经提过,女婿再要,说得理由也足够,他没道理不给。

张一凡听了,便只好如实回答道:“我的想法是,组建车营用于吸引蒙元军队围攻,拖住蒙元军队,最后援军赶到,消灭蒙元军队!”

本来想装个逼,但是没装成!

他在遗憾着,边上的燕王却是非常高兴,当即对朱元璋奏道:“父皇,儿臣请求一凡一起北上,有他出点子,当能早日收复辽东,击败蒙元!”

听到他最后说得这话,武英殿内的几个人不由得眼前一亮。其中朱元璋当即问道:“何等车营,这偏厢车又是如何的?”

说到这里,他看向张一凡,又接着说道:“大驸马的意思,就是想用这种车营来吸引数倍蒙元军队进攻,然后再以援军反杀之?如果这样的话,必须要给蒙元统帅一个必须吃掉车营的理由才可以!”

张一凡见了,知道自己没法再推辞了。事实上,他也不是真得怕兵事,真如他刚才所说,只是老婆刚生了孩子,就让他出差,有点不近人情而已。

草原上,能有多少人口!

不过,朱元璋却是知道,自己这个女婿对媳妇的态度,远非其他人对他们媳妇的态度可比。就当年为镜静敲响登闻鼓这种事,就没有其他人能在张一凡那个处境中做得出来。

不过史书上记载的战例不多,也就是浑河血战较为有名。野猪皮所领建虏精锐,以众击寡,就是打不破车营,最终是浙兵火药弹丸用完,再靠着数量优势打败了浙兵。

不过在朱元璋眼里,更多的还是,武,有徐达在北平那边坐镇;文,李善长也将赶赴北方;这两人,原本就是他打天下的左膀右臂,如今都派给了朱棣,比蓝玉什么都要强。

卫国公和曹国公听了,虽然他们没有说话,但是从他们流露的表情能看出来,他们对大驸马是有点失望了。

但如今,事已至此,他也只能回奏道:“儿臣遵旨!”

前面也同样说得慷慨激昂,说只要陛下下旨,赴汤蹈火都愿意。如今洪武皇帝真下旨了,要是推辞的话,就是打自己脸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