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朱棣的盼望(1/2)

第221章 朱棣的盼望

张一凡本来是不想说的,等实地查看之后再说。但是,如今听到朱棣追问,看到殿内其他人也都非常想要知道的样子,他想了下,就换了个思路,觉得先说出来也行。

于是,他便看着一脸期待地朱棣说道:“有一种远距离的通讯手段可以用,就是在最高的山顶建立一种信号塔,如果发现敌人之后,信号塔发出信号,这样的话,就能传很远距离,我觉得用这种手段,该是能解决你刚才说到的难题!”

朱棣一听这话,不由得无语,一脸失望之下,对张一凡说道:“一凡啊,你这……这不就是烽火台么!这东西早就有了,你还不知道么?”

徐达等人听了,也是失望。还以为是有什么好办法,结果没想到,竟然是烽火台的办法,这个谁不知道?

大驸马到底还是柳家村出来的,其他方面可能有天份,但是没有阅历,以为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结果却是早已在用的东西。

徐达想着这些,便也开口,给张一凡解释道:“烽火台确实能传讯,能让我们知道敌人进关了。但是,烽火台无法让我们知道敌人的具体情况,动向如何,就只能知道大概多少敌人进关而已。就是敌人数量的多少,可以通过燃烧几堆烽火来传讯,再多,就没法子了!”

听着他在那详细解释,张一凡便微微一笑道:“我知道烽火台,不过我说得是信号塔,和烽火台不同,信号塔能传达更多的消息,甚至可以和人一样对话,能详细说明敌情的。”

“什么?”朱棣一听,很是意外,当即一喜,立刻追问道,“说,快说,伱这个信号塔是什么样子的,竟然能详细说明敌情?”

徐达等人听了,也是意外,不过他们的脸上表情,大都是怀疑的表情。

打仗这么多年来,或者说,自古以来,可从来没听说过这样的信号塔,不但有烽火台的便捷,还能补上烽火台的短板?

张一凡最近一段时间,就老是听到朱棣的唠叨了:这都到了冬季了,蒙古鞑子也该来了吧?

说到这里,他又强调道:“所以,信号塔的选址很重要,另外,也要挑选一批脑子灵活的将士来做这个事情。我在搞出编码之后就训练他们,教会他们如何传递消息。”

张一凡的信号塔图纸一出来,朱棣第二天就叫张一凡过去演示实物了。

而燕王,呵呵,就想着立下大功。要不是徐达看着,估计早已出关。如今自己回去,而大驸马过来,指不定就会坚定燕王的出战决心。

朱棣和徐达等人听不懂编码是什么意思,但是他们听张一凡的说话,却能感受到张一凡的信心,知道他确实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关键点,就是怎么样用动作表达出想说得话。

编码的方式,他还是决定以常用字编成一本小本子,然后通过横纵坐标来标识其中一个字。这样的好处是,任何一个字,都只需要横竖两个坐标就能决定。

他作为跟随朱元璋打下天下的第一功臣,来北平都有两三个月了,自然非常明白北平这边的局势。那就是压根没有形成对蒙元军队的优势。如果只是守在长城内,那倒还没什么。可如果有谁按耐不住想要进攻的话,双方力量必然会发生变化,那可是很危险的。

有了这个信号塔为辅助,经验丰富的徐达,立刻对兵力部署重新进行了调整。至于怎么部署,张一凡是不了解。根据朱棣的解释,好像是有故意露出破绽的,还有兵力能迅速投放的什么,总之,徐达根据信号塔这种新的通讯方式,对北方一线,特别是山西和北平这边的兵力都有了调整。

如果到了这种程度,还不能给入侵的敌人以沉重打击,那就真不如回去种田得了。

军中将士,绝大部分都是不识字的。挑选出来的结果,发现大部分都是武备堂内进修的那些。

蜂窝煤这种方便易用的取暖物,已经被朱棣带过来,并且在北平这边传开了。

至少对于他们来说,他们还是无法想象。不过聪明的事情,交给聪明人便是。

朱棣这边,则立刻在全军范围内挑选头脑灵活的将士,由张一凡这边进行培训怎么操作信号塔。

对于这些情况,张一凡和徐达等人,便想着法子改进,或者用补救措施,来优化这种信号塔通讯方式。

在他们忙这个时候,李善长是一刻都没停,悄悄就南下回京师了。甚至都没告诉其他人,只是留了一封信,说不打扰他们,实际上怕被挽留。

徐达明白整个信号塔的运作方式之后,顿时大喜,当即决定,亲自出去挑选山头,看在什么地方部署信号塔,以此覆盖尽可能多的地区。

好戏,就快开锣了!到时候,自己在南京“静候佳音”!

想着这些,李善长便不再回头望,径直南下了!

一个月之后,张一凡这边培训的差不多的时候,徐达也已经回来,把要部署的山头都在地图上有了标记。

北平这边传消息到指定信号塔,或者由边关那边的信号塔传递消息到北平。一开始的时候,不熟练,也会出错。天气不好的时候,有些信号塔距离过远,借助望远镜也难以看清楚。

集中力量办事,就有一个好处,很容易就做出想要做的事情。

张一凡听到问话,转头看向一脸惊喜和期待的徐达,便毫不犹豫地回答道:“理论上可以和人说话一样详细,但是这样传递消息的时间会很久,因此,会比较言简意赅,但是一样能说清楚详细情况。”

张一凡是吃得带劲,刷火锅的肉,可是正宗羔羊肉,但是朱棣,却没多少食欲,只是对张一凡说道:“我说一凡,如今我们已经兵强马壮,也没什么可以再练的,我看是可以了吧?要不,明年春暖开,出去打一仗如何?”

洪武十三年十一月初的时候,这些部署基本完成,然后便是练习阶段。

张一凡要做的,是历史上最优的信号塔,也就是用最少的组合表达,来传达信息,关键点当然也是编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