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九十五章 朝堂乱相(中)(2/2)

心中反对的人自是占多数,只是赵祯还没有说要怎么办,大家都在一旁拭目以待罢了。但当奏报送到了大宗正赵允让手中的时候,他的反应与众人那是大不相同。

竟然有这么多人跟着堂兄了吗?

更重要的是,经过此事之后,其它人会怎么看自已?

会不会认为自已好欺负?不在把自已当回事了?

就算是为了自已的特权,范仲淹也不会允许苏石的所为出现,更不用谈什么赞成了。

赵祯心中有些五味杂陈的时候,宰相李迪已然看过了战报,但脸上却是无悲无喜,什么都没有说。这让那些正观察着他的其它臣子不免有些失望。

贺源可是自已推荐才任的真定知府。

范仲淹也看了,脸上有些气愤,却没有多说什么。

范仲淹骨子里忠君思想极为严重,等阶观念更是如此。

但大家注定是会失望的。因为在此之前,贾昌朝早就收到曹皇后的密信,早就知道发生了何事,早有准备的他怎么可能会露出其它的表情来。

属于赵允让一系的臣子,都还没有看到战报,没有弄清发生什么事情呢。但眼看着自家主子都亲自下场了,哪还能不知道要做些什么,当下朝堂上有就十多名三四品官员跪倒在地上,同声喊着,“重惩苏石,以证清明。”

或许他是受到了两位宰相的影响,人家都没有说什么,他现在还不是真正的宰相,还轮不到他跳出来。

在所有人的眼中,贺源就是他的人,那现在自已推荐的人,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死了,若是他再什么也不说的话,岂不是会让那些投诚自已的人心寒?

李迪刚刚表了态,赵允让便不服气的想要开口,怎么的,年轻就可以犯错吗?年轻犯错就不要惩罚了吗?

“所以臣认为,苏少府并非是一定要挑衅大宋的法度,而是一时气愤不过为之罢了。加上苏少府只有十六岁的年纪,正是热血冲动的时候,他会这样做也就不足为奇了。”

后者已经年迈,且身体也不太好,现在基本上不管朝堂政务,更多是把精力放在教导荆王赵曦的身上。

原本还想看李迪会有什么样的表现,从而猜出战报上大体内容呢,现在看来,指着李迪是没戏,这便把目光放在另一名宰相贾昌朝的身上,想要看看他会不会有其它的反应。

如此,两位宰相都没有任何的表情变化之下,大家就只能将目光放在其它正阅读战报的大臣身上。

只是不等他把话说出口的时候,李迪身边的贾昌朝却是先一步开口言道:“李相公之言甚是。臣就在想,若非是苏少府太过年轻的话,怕也就不会在冲动之下北上伐辽了。”

即是有着共同的目标,李迪当然不会落井下石,这不是自断羽翼嘛。

“哦,李爱卿可有什么看法,不妨直说。”看到年迈的李迪主动站出,赵祯顿时来了兴趣,一幅十分和蔼的样子问着。

赵允让是绝对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出现。心中大骂着苏石不是东西的同时,他也是第一个看了奏报之后发声之人,“陛下,苏石竟然敢坏了祖宗法度,不经请示就杀了一名四品知府,实在是胆大包天,臣请陛下重罚,臣请陛下削了苏石的官身,命令真定府衙役将其押到汴梁,臣愿亲自审问,以证清明。”

即是如此,他怎么好站出来喊打喊杀呢?

范仲淹能够顺利的推行新政,正是因为得到了赵祯的大力支持,对于这个最大的靠山,他当然不会去惹其不快。

同为宰相,贾昌朝与李迪大不相同。

贾昌朝却是刚升为宰相,极得赵祯的信任和重用,正是大权再握之人。

如果真的与这个人唱反调,引得双方生出了嫌隙,那绝对不是他想要看到的。

至少,为了一个已死之人和贾昌朝当朝对峙,这个结果不是赵允让想要的。

赵允让不开口,正在权衡利弊得失的时候,参知政事庞籍说话了,“两位宰相大人说的极是,苏少府年轻易冲动,这原本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他会有这样的做法,不过就是一时气愤所为罢了,再说了,谁不知道苏少府有脑疾,或许是旧病复发呢。臣认为,事情情有可缘,请念在苏少府北上有功,还请陛下网开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