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二章 头疼(2/2)
单说陛下同意成立龙武卫,便已经算是赚到。
恨这段时间曹皇后竟然没有作为、恨李迪这个老东西的以退为进、更恨苏石,恨因为他的出现改变了很多人的立场和态度。
说实话,他现在并不完全的看好赵曦,至少现在的局势并不明朗,不然的话,为何赵祯不立太子,他在等什么?
皇帝都不着急立储,他一个臣子着什么急下注呢??
“李迪你个老东西,你这是逼我呀。”书房中的庞籍有些窝心,他甚至都想着自已是不是也学李迪辞官,这样一来,赵祯总不能强迫自已吧。
自从下衙之后,回到府中,他就把自已给关了起来。
自已会接替庞籍之位,成为参知政事。
并不是所有的参知政事都可以升为宰相,很多人一辈子都卡在这里,难有寸进。
至于包拯空出来的位置,则由赵祯安排的人替补而上。总之就是皆大欢喜的场面。
这是何意?
即便是立了太子,只要一天没有上位,还是有机会的。
自然,能早一天当然更好。可问题是,他这个宰相之位不应该由李迪来推荐。
按说,可以从参知政事到一国宰相,是升官了。
皇宫,几天之后的大朝会上,李迪再一次请辞宰相之职,这已经是第三次辞官,赵祯一副勉为其难的样子答应了下来。但李迪依然还是太子太傅,依然还是正一品大员。
他也同样得到了消息,李迪会辞相,跟着庞籍会补充他的位置,成为宰相。
要说姜还是老的辣,这一点上,苏石还需要学习。虽然他也有自已的人生阅历,但比之李迪这样要成精的老狐狸还是要差上那么一点。至少朝堂上的事情,他就不如李迪玩的这么溜。
都是赵允让一怒之下的结果。
但庞籍不一样,他很清楚,赵祯对自已的看重。
包拯会接替自已的位置,成为枢密副使。
这是不是说明赵祯已经决定让赵曦继承皇位了,龙武卫就是以后的荆王军,是专门为其保驾护航的?
内有李迪、庞籍、富弼、苏石等人的支持,外有大军护驾,赵曦的地位岂不是牢不可破??
这样一来,他的儿子赵宗实还有何机会?
原以为李迪卸下了宰相一职,是荆王的一大损失,现在看来,并非如此,他们似乎得到了更多。
气氛融洽,接下来三人聊了很多,李迪也说了自已即将辞掉相位的事情。但从他的脸上来看,却不见丝毫的失望之意,显然他早已经想通,再说了,这一次他辞去相位,收获还是很多的,相比之下,并不赔什么。
御北街,庞府。
“对,我这是在支持荆王殿下,与苏石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富弼心中这般自我安慰着。但不知不觉他就想到自已的女儿富佟儿,女儿长大了,是应该给她找一个好夫婿,苏石似乎也是不错的人选。
此人有才、有能力、有胆魄、有手腕、更有钱,唯一的缺点就是有腿疾。但这并不算什么吧,有些人即便是座着,给人的感觉也是站起来了。
苏石离开了皇宫之后,回到了天佑胡同。
李迪可是荆王的老师,铁杆的荆王系重要成员。由他来推荐自已升任了宰相之职,这算什么?
按着朝堂上大家都默认的规则,以后自已岂不是成了李迪一脉之人,也就是成为了荆王一脉之人?
要说赵祯就一个皇子,不出意外,赵曦继承大统也是迟早之事。能够与未来的君王处好关系,这应该是一件喜事。
但这一切,不都是因为包拯站在苏石身边??
问题是赵祯现在并不老,身体也很好。且大宋的帝王传承,向来多变。这从太祖时期便开始了。
难道说这么多年的努力都白费了?筹划都成一空?
赵允让不服,也不忿。
事情都解决了,接下来的事情与自已也没有什么关系。看样子陈琳是不会来找自已的麻烦,不然的话,密谍司暗探早就大批出现在天佑胡同附近。
传弟不传子的事情都发生了,谁又敢保证赵曦将来一定会继承大统??
只是一个不到七岁的孩童而已,真的要让他庞籍把宝押在赵曦的身上?
庞籍会做选择,可绝对不是现在。
这还是她底子好,换成普通人,受了那么重的伤,早就挺不住死了。
赵允让也变得老实了许多,或许他还在酝酿着怎么收拾苏石,但无所谓,兵来将挡好了。
文彦博也曾寻找机会对付苏石,奈何人家连朝堂都不上,加上手中没有任何的权力,倒是让他有力无处使。
但可以想像,苏石除了赵允让之外,又多了一个敌人文彦博,以后交手是一定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