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七章 谁敢横刀立马(1/2)
如果只是赶路的话,文彦博是应该回京了。可这一次他完成了与西夏的停战,让他感觉到做成了一件大事,一路而回的路上,是不紧不慢,遇城便停,似乎想要把自己的功绩弄的天下人人皆知一般。
龙图阁。
赵祯高高在上,当在人群中没有看到文彦博的影子时,说话中都带着怒气的皇帝说道:“着人去通知他,让他速回京师。”
用的是他,并没有点名,但聪明人都知晓赵祯指的是谁。
一旁的中官张茂则连即答应一声,跟着就叫来了小黄门,悄声安排着。
赵祯上来就弄这么一出,大殿内的气氛也更加的紧张。
“说说吧,西军十万援军陷入包围之中,爱卿们可有良策?”
苏石说着话,目光先就落到了枢密使晏殊的身上。
现在的大宋,一共三位枢密使,分别是王德用、陈执中和晏殊。
那两位,一个在北境,一个在西境,留在京师的只有晏殊一人,出了什么事情自然找他。
晏殊主动背负下了所有的责任,皇帝准许他辞官而去,不再追究,这便是最好的结果。
连官帽都摘了,这就是要辞官的意思。
大殿之内,一个个,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没有说话的意思。
不仅如此,还不要朝廷的一个援兵。
没有给自己找任何的理由,直接将手中的白玉芴板放在了地上,跟着又主动摘下了官帽跪倒在地,“老臣无能,致使战局一度恶化,臣请陛下责罚。”
赵祯眼中露出了一丝的不舍,但很快就变得坚定起来。
现在好了,光是连累着北境战局不利还不算,更是把西军的十万大军都搭了进去,这是要有亡国之危。
反而是不知觉的与苏石搭上了关系,官职不降反增,成为了参知政事之一,掌握了不小的权柄。
包拯之言,当下引起了群臣的一片哗然之声。
说来也是,接二连三的失败,已经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如果晏殊不主动站出来担责,一旦大家都开始弹劾他,那个时候想要全身而退已是不能。
也表示他愿意为这次的战事不利负责任。
赵祯不想迁都,便想着赌上一把。
但这个时候,没有人去治罪,因为这一刻赵祯也是同样被惊到了。
官家已经决定拔给你最精锐的十五万禁军,这可是天大的好机会。重兵在手,只要稳扎稳打,不是一个傻子,那都有可能会解决北境之乱,至少也可以与三族打上一个旗鼓相当。
“老臣叩谢皇恩。”晏殊似是早有准备。
可是他没有呀,他是纯爷们。
“臣无能。”
包拯站了出来,声音高亢般的说着。
弄一个不好,现在谁去北境,谁就会尸骨无存,还要担负着败军之将的骂名,那在这个时候,谁愿意主动站出来。
可是政治上的事情,从来就没有这样的简单。
因为种种的原因,富弼没有像历史中那样,因为新政推行失败而受牵连,被贬出京城,之后用了些时间才东山再起。
此时,怎么看,他离去的背影都有些萧条与孤寂。
终于还是有人能站出来,赵祯这一会看向包拯的目光中,带着喜爱,甚至是喜欢。
此时此刻,会议开到现在,大家是惊讶连连,很多人都不顾礼仪的,禁不住发出了惊讶之声。
赵祯下足了本钱,也让站出的包拯吓了一跳。
这不由让包黑子打了一个寒颤。
看似他们兄弟选择不同,还成为了敌人,可谁又能说他们是错的呢?
三兄弟选三家,这样不管最终谁胜谁败,都可以保证诸葛家族的利益不会受到侵犯。
就像是三国时期,诸葛氏三兄弟,分别投了魏、蜀、吴三家。
就在包拯还在复杂的想着什么的时候,龙椅上的赵祯十分满意,且还少有的喝了一声彩。“国有希仁这般的顶梁之臣,朕心甚慰、甚慰呀。来,爱卿想要多少的援军,朕可以拔你十五万禁军可还满意?”
自从苏石去了北境,连败蒙骑、西夏两阵之后,这些个文臣们就开始各种羡慕、妒忌、恨。
为了不让局势继续的恶化下去,赵祯也是下了血本,开口就是一半禁军的数量,足以证明,这一次他是真的动了肝火,动了真怒。
还什么区区小贼?
莫不是包拯生病,烧糊涂了吧。
为了大宋的安定,赵祯开口了,直接就把晏殊所有的职务通通一并拿下。
“臣包拯愿带兵援军北境,平定三族之患,为陛下分忧,为大宋尽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