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二章 赵宋再出昏招(1/2)

宰相杜洐举着白玉芴板,说出了一计上策。

“行了,这种三岁小孩子都不相信的话,苏贼能信?既然这是上策,当还有中策与下策,都一并说说吧。”

杜洐碰了一鼻子灰,一步就退了下去,换成另一位宰相贾昌朝站出说道:“陛下,下策就是调集大军,不计代价地围杀苏石。如此,就可以把他带走的钱财全数拿回。甚至还可以逼其交出商道来源,把坏事变好事。”

“代价太大,可曾考虑若是我们这样做了,辽与西夏和蛮蒙会不会来打秋风?哎,计划太过冒险,说说中策吧。”赵祯又是了摇了摇头,显然他并不想去冒险,他骨子里就没有这个胆量。

上策与下策皆为不可,另一位宰相庞籍就一脸苦相地站了出来,“陛下,中策是与苏石谈判,当然不是为了让他投降,而是让他离开大宋,天下之大,可去其它之地。”

这就是劝离了。

说难听的就是,大宋拿他没有办法,也不想与苏石为敌,索性便放他离去。但苏石也要保证不在霍霍宋的。

所谓的天下之大,就是让苏石去其它地盘闹腾去。

说到底,中策就是打不过躲得过吧。

这个主意,倒算是说到了赵祯的心里去。最主要的还是这样做,根本不需要大宋付出什么,这一点尤其让赵祯喜欢。

这便是包拯出面的条件。

宋痒不过是一开口,其它的大臣们就像是活过来一般,集体给予着反对。

只是这些年来,其它税收都变得有所降低起来,这都是因为土地兼并严重,使得不少的宋人百姓因而失去了土地。可没有了土地,其它的徭役却是没有丝毫的减少,这就让百姓的生活质量大不如前。

百姓安定,赵宋的政权就会更加的稳固。且此举之后,还可以多收田税和商税,国库会变得重新充盈起来,岂不美哉。

大家都不说话,赵祯自然不会满意,这就直接点起了名字,首先点的就是三司使宋痒。谁让对方把国库钱财存入到了华夏银行呢,现在出了问题,不找你找谁。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赵祯当然十分清楚。

赵祯没有马上去看,他清楚,即是宋痒这般说了,便不会有错,不然欺君的罪名对方可是扛不起。

想来也是,一个管着一国之财政的大员,若是在结·党营私的话,皇帝必不能容。

“陛下,这其中自然是大大不同。所谓的加农税,那是所有务农的百姓都要多交税。可加收田税,指的是只收有地之人的赋税。且臣的意思是,低于两亩以下的土地不收税,反之两亩以上者,田地拥有越来越多者,收的税就越重。”

只是单令包拯一人前去,赵祯是有些不放心的,他生怕到时候在发生什么自己不可获知的事情,徒生意外,这便看了看庞籍道:“庞爱卿,办法即是你想出来的,不如你也去一趟北境,与包爱卿同往吧。对了,这件事情办好了,包爱卿也是应该回到京城了。”

“包希仁?”听到是这个人选,赵祯颇为满意地点了点头,包拯与苏石的关系很近,这一点他早就知晓。现在大宋与苏石翻了脸,让与苏石有旧之人前去,的确是不错的人选。

被点到名字的宋痒,并不像其它臣子一样支吾半天说不出个道理来,相反他似是早有想法地说道:“陛下,臣的意见只有一条,加田税?”

“陛下呀,大宋佃农之多,已超出太祖时期五十倍有余呀。”

五十倍是什么概念,岂不是说原本太祖时期,五十一人有自己的土地,可是现在就只剩下了一人吗?

看到不少大臣都站出来反对,宋痒冷哼一声,跟着继续说道:“陛下,臣说的是加田税,而非是加农税。”

听着宋痒把自己的理论说完之后,赵祯面色大喜。

“好,好一个国强民富。”

“陛下,灾荒之年,百姓少有余粮,为了渡过难关,他们不得不向当地的豪绅借钱借种子渡日,而等到丰收时在归还。奈何的这些豪绅们一个个都乘人之危,利息定得极高,迫使百姓最终只能卖田还债。一来二去间,不少的百姓早已经失去了原本的土地,被迫沦为了佃农。”

当赵祯把话题扯到这上面之后,下面的臣子一个个皆低着头,一副要当哑巴的模样。

千万不要以为这般的大事,用抽签来决定是儿戏了。事实上,历史的朝代之中,有很多决定大事的时候,是用着儿戏的方式来决定。

百姓没有了土地,他们靠什么生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