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马革裹尸(2/2)
第三条是分队镜头,展现唐军骑兵的熟练度。
再往后就更加复杂了,因为打仗不是阅兵,唐骑绕阵骑射,同样要面对敌方的箭雨反击,同样要承受损失。
人仰马翻的镜头不会少,而前骑失控之后后骑需要应变合理,这样才能让观众感受到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负责掉马的武行在完善的保护措施下上阵,后骑也是骑术精湛的骑师,尽可能避免意外伤害。
而这样的镜头,跟拍远景,近身特写,后骑近景,起码要跑起来拍摄三个镜头,才算是最终完成。
大远景的落马镜头,涉及到几匹十几匹奔马的翻倒,拍摄时就更要慎之又慎。
每天都有人有马受伤,每天也都有意想不到的幺蛾子发生,整个剧组都熬得心力交瘁。
之所以要对绕阵骑射的部分进行浓墨重彩的描写,就是为了先抑后扬,把骑兵破阵的那一刻翘得高高的。
随着郁南和聂元的骑队在战场西北方第三次交汇整队,西突厥步兵方阵已经一团混乱,被搓揉成了一个大圆球,勉强并肩对外凑成一个阵势。
当然,他们的全力防御也争取到了足够的时间,山坡上的西突厥步兵已经分出一半人,正在整队准备回援。
而相邻的北侧战场本来就是佯攻,张毅派出的早有准备的援兵也在路上,视野内已经遥遥在望。
这也是西侧战场上西突厥本阵勉力支撑的动力所在。
郁南把骑抢一招,唐骑再次缓缓提速,她与聂元一马当先,身后的骑兵渐次展开,像一把蒲扇第四次向西突厥的圆阵罩去。
就在西突厥本阵步兵两股战战地准备迎接新一轮箭雨时,唐骑突然变阵。
聂元的骑队继续绕阵奔射,郁南的骑队却没有拨马拐弯,而是直线向东,在行进中前骑缓速后骑提速,组成一个大体上的四排骑阵。
郁南骑抢斜指,唐军骑队拐了个大弯再度转北,兜到了西突厥北侧援兵的侧面。
漫天的扬尘给了唐骑最大限度的掩护,西突厥本阵与援军的主将都没能第一时间意识到唐骑的动向。
高速行进的摄影车上,崔放稳稳地驾驭着摄影机,对准身后纵马奔驰的骑兵。
此时模拟的正是西突厥援兵眼中的“地狱景象”,一匹匹唐军黑骑如恶魔般自冲天沙暴中破阵而出,放平的骑枪闪烁着不详的寒光,在惊恐的眼眸中越来越近。
行进间的步兵突然遭到骑兵结阵突袭,结果不言而喻。
高朝戏与之前相对漫长的垫场戏相比,拍摄难度反而不大。
因为不是近景就是特写。
出镜的除了郁南和聂元,不是专业群演就是资深武行,而且都是过去几个月里拍惯了的场景。
陈一鸣也没有对唐骑破阵的戏份过度渲染,高朝与否取决于观众的情绪,镜头数量反倒并不是决定因素。
十五秒镜头,二十几个特写,木兰统领唐骑一举击溃西突厥援军,并驱赶着败兵向西突厥本阵继续冲击。
本就在聂元骑队第四次奔射袭扰下摇摇欲坠的西突厥本阵,在见到溃败友军的那一刻彻底崩溃。在聂元与郁南一南一北双向夹击之下,慌不择路地向唯一的生路,东侧奔逃。
于是刚刚完成整队的西突厥山上回援部队,也遭遇了同一厄运,被合兵一处的唐骑轻松击溃。
相对宽阔的西侧分战场,是展现木兰骑战水平的主舞台,也是《木兰》全片中骑兵战斗的高朝。
这里有全片数量最多的全景镜头,需要动用最多的群演和马匹,运镜与衔接也最复杂。
这个场景拍完,相当于武戏拍摄爬过了最高的一个山头。
再往后就是展现木兰战术素养的段落了,战斗场面本身反而不是重点。
击破西侧分战场敌军之后,唐骑将战场交给山坡上的唐军步兵,整队向南再次渡过之前的那条小河。
这条河大体呈西北-东南走向,在唐军营垒所在的山头东侧流向东南,也正是因为这条小河的阻挡,让唐军营垒不需要面对敌军的四面围攻。
木兰指挥唐骑过河之后,东进十余里绕过山头再次渡河北上,一直绕到东侧分战场西突厥本阵侧后。
张毅在这个方向投入了最精锐的王帐军,已经攻破唐军当面营垒的寨墙,正在与萧嗣业的亲卫进行决战。
木兰此时绕后突袭本阵,结果自然是一鼓而破。
这一段算是大爽之后接一个小爽,潜在爽点是木兰在唐军营垒即将被攻破时扭转乾坤,没有让山头上的古越河马革裹尸。
在外一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