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6章 此消彼长(1/2)
第642章 此消彼长
天下之事,此消彼长,纷爭大乱之局是也!
话说,赶自弘光元年,八月半,萧靖川毕功一役,黄河北岸耗敌锐气之后,直来到十一月间,黄汛堪过,南北对峙之势,仍稳停黄河一线,不曾互有挪动分毫,暂俱偃旗息鼓,各距一方。
河南地,十月下旬,萧军西至,趁空收復河南大半。
等来十一月间,因单刀赴会之情,再有进占开封。
当年腊月中,更是收復洛阳、怀庆等地。
至此,河南大部,除彰德、卫辉之地外,业算全收萧军之手。
对此,南京方面,宫中弘光帝自是欣喜非常。
萧军堪作间接法,不大动干戈,不劳师久战,巧夺河南多城之策,其亦甚感满意。
如此来,既未过於恶化南北和之全局,又堪北进扩充疆域,何乐而不为呢?!
遂待到年节刚过,其便匆急召回萧郎归朝,亲面嘉奖事。
明里,因碍外情舆论,是不好赏什么,可暗许下,还是藉故筹了大量军资、火器、甲胃,餉银方面,总需算下来,约开出四十五万余两之数。
经是萧为初算,万把人的队伍,也堪紧过一年之用矣。
西北方面,李自成之大顺军,对得清兵建奴,战火亦是自来十月末,就未曾止歇。
狼烟所到之处,正可谓是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清廷这边,西北阿济格部捷报频传。
而反观大顺的李自成,却屡战屡败,兵败如山倒。
山西上,因是害了清兵北线、东线双路出击之祸,先后十一月里,丟太原、潞安、平阳等城。
待临晋不守,彻底丧失山西控制,被迫撤军全部,一路陕西,大军扼在潼关之上。
可,明显地,清廷一方,对此局面,並不满足,续以进击,乘胜再战。
先后,於军中任命阿济格为靖远大將军。
再掛吴三桂、尚可喜两部降清汉將,统率三万余兵马,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摆前撤军回朝之势,以麻痹闯贼之心。
后寻机按命,於山西绕路北进,途中再调宣府、大同两路两镇之兵,凑准兵力达八万之数。
声东击西,一路绕行去击陕北之地。
与此同时,十一月中,北京城內,摄政王多尔袞再著调令,遣命豫亲王多鐸为定国大將军。
统降將孔有德、耿仲明两部,共两万余,西进攻取潼关。
与北处阿济格,成东北两面夹击之势。
陕地一时烽烟再起,头尾难顾。
十二月末,多鐸部借红衣大炮之威,撬开大顺防线。
李自成困局难解,而走险,孤注一掷,临时决定亲率大军立即增援潼关。
甘九这天,决战打响,大顺於关前据山列阵,清军则前锋统领努山、鄂硕等侧后包抄,护军统领图赖率骑兵正面进攻,大顺虽顽强拼战,却仍难挡大势尽去矣。
次年(弘光二年)正月初四,大顺军將领刘芳亮领兵数千,偷袭清营,再被清军击败。
李自成亲率马步兵拒战,亦是不敌。
接连失利,潼关不復再得,不久尽归清兵占据也。
同时!
北地耗尤频传。
原阿济格一部,在增补兵马后,由陕北围榆林,占米脂,一通乱打。
时来正月,亦向西推来西安城下。
陕地之局,由潼关失陷起,便已陷入绝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