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6章 遭殃的俄国(1/2)

第516章 遭殃的俄国

德国本以为自己的进攻是突然袭击,但让人没想到的是,德国军队正式向前线的俄国军队发动进攻时,却发现这些俄国军队早已经做好了准备,就连防线也被临时加固过。

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法国和西班牙对俄国的及时提醒。

虽然西班牙的加入导致俄国在协约国的地位下降了很多,但总体来说,俄国仍然是协约国不可或缺的一环。

法国人可以接受俄国在东线战场的局部失败,但绝不能接受俄国在东线战场全线崩盘。

早在俄国第十集团军惨败的时候,法国和西班牙就向俄国紧急援助了一批军火武器,並且向俄国提供了大量的子弹和炮弹。

虽然没有派遣军队前往俄国作战,但法国和西班牙也组织了一批军官团,前往俄国协助进行新兵训练。

尼古拉二世也看出来了,要是还按照俄国原本的新兵训练方式,训练出的军队和现在战斗力拉胯的主力军队是没什么区別的。

只有效仿法国和西班牙军队的训练模式,再为新兵配套足够的制式武器和先进装备,才能获得一批真正具备战斗力的精锐强军。

为了帮助俄国训练出一支战斗力可靠的新军,西班牙方面还特意额外向俄国支援了数十万支步枪以及配套的武器装备,目的正是希望靠著这支新军,勉强维持东线战场的局势,替俄国爭取更长的时间,同样也是替协约国爭取更长的时间。

因为法国和西班牙各自派遣了军官前往俄国的原因,两国对俄国东线战场的局势,明显是非常清楚的。

当德国计划对俄国发动新一轮的袭击,甚至策划突破战术企图全面围剿俄国的几个集团军的时候,法国和西班牙方面自然也收到了相关的消息。

在法国和西班牙的及时提醒下,俄国的第三集团军提前做好了准备,並没有在德国偷袭的第一时间就手忙脚乱。

不过提前应对也不能完全弥补俄国军队和德国军队之间的战斗力差距。在德国军队发起总攻之后,俄国军队很快就招架不住德军的强大火力,只能被迫向后撤离。

这一撤確实让第三集团军及时止损。虽然撤退的局面有些不好看,但毕竟第三集团军的大部分士兵都是新兵,也不能要求他们做太多。

但问题是,当第三集团军向后方撤离之后,处於第三集团军左右两翼的第四和第八集团军也不得不跟著撤离。

原因也很简单,隨著第三集团军的防线失守,第四和第八集团军的两翼也直接暴露在德国军队面前。

虽然第四和第八两个集团军的防线並没有太大的问题,但侧翼暴露的风险,可不比正面战场被突破的风险低。

考虑到德国人一贯擅长侧翼包抄,要是真让德国军队发现第四和第八集团军的两翼存在兵力空虚的问题,恐怕这两个集团军相比第十集团军的结局也好不了多少。

於是东线战场就发生了如此滑稽的一幕。

在德国军队强大火力压制下的俄国第三集团军慌不择路的逃离战场,而观察到第三集团军撤离的第四和第八集团军,也跟在第三集团军的身后仓皇撤离。

德国军队甚至都没有使出全力,俄国军队就已经放弃了自己的防线。

先不管德国军队是怎么想的。俄国这边,总司令尼古拉大公此时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杀了这几个集团军的司令。

没办法,俄国军队的表现实在太过离谱。在俄国军队之前,尼古拉大公可没有听说过有其他国家的军队,能如此轻易的就放弃了自己的阵地。

这可不是单单一个集团军放弃了阵地,是第三第四和第八集团军全部放弃了自己的阵地,这可是东线战场东翼军队的主力。

换句话来说就是,因为这三个集团军的撤离,將有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落於德国军队之手。

这对俄国来说是不亚於第十集团军几乎全军覆没的一场惨败,甚至带来的影响还要更加严重。

尼古拉大公已经能够想到尼古拉二世在得知这条消息的时候,应当是怎样的反应和態度。

果不其然,当他向尼古拉二世匯报的时候,俄国军队如此离谱的表现,让尼古拉二世直接怒不可遏。

不仅办公室摆放的装饰品全部被砸个稀巴烂,就连尼古拉大公自己也没能倖免,被尼古拉二世砸来的装饰品不小心误伤。

不过这並不重要。目前最要紧的,是如何处理前线糟糕的局面,如何处理引起前线糟糕局面的几个集团军的总司令。

对於这些表现堪称离谱的俄国高层,尼古拉二世是一点也不想容忍了。他找来了首相彼得·阿尔卡季耶维奇·斯托雷平,与尼古拉大公三人开启了一场简短的会议,並且最终决定以强硬的手段,严厉处罚第三集团军总司令。

虽然导致第三集团军溃败的原因並不只总司令的无能,但没办法,如此巨大的失败,总是要找一个背锅的人来承担责任的。

其他的问题对於现在的俄国来说是很难解决的,至少这场战爭结束之前,俄国是无法解决后勤和贪腐问题的。

反倒是这次战败的指挥官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对尼古拉二世来说一道命令就能够解决他。

没有过多犹豫,尼古拉二世立刻下令,立即罢免第三集团军总司令的职位,並且將其押送回圣彼得堡审判。

至於第四和第八集团军的总司令,虽然不会被罢免职位,但也因他们的糟糕表现,得到了尼古拉二世的严厉斥责。

尼古拉二世还勒令俄国前线的各部队,未经许可的情况下,不得再有任何私自撤离的行为。

哪怕打到全军覆没,也不得因自己的胆怯退缩,而导致身边战友的侧翼面临危险。

除了斥责之外,尼古拉二世还向第四和第八集团军下达了命令,要求他们即刻对德国军队发动反攻,不得让德军趁著俄军后撤之际,全面接管之前的防线。

至於最开始溃败的第三集团军,因为集团军內部大多都是新兵的原因,尼古拉二世倒也没有指望他们。

只是让第三集团军作为第四和第八集团军的预备部队,准备隨时支援两个集团军。

好消息是,原本俄国三个集团军驻扎的地方,凭藉著河流和山川之险,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德军的行进速度。

虽然德军在这片地区没遭遇什么像样的抵抗,可大规模的德军也始终无法快速的前进,只是初步占领了原本俄军的防线而已。

在俄国政府的命令之下,第四和第八集团军在接管了第三集团军的重武器之后,又开始向西进军,逐步接管了最靠近后方的防线。

这也导致前线逐渐稳定了下来。虽然还是有大片的土地被德军占领,但至少局势不会崩盘,还是能够继续依託地形和防线,对德军的进攻进行阻挡的。

局势是稳定下来了,但对俄国来说,这样的局势是稳定不了多长时间的。

虽然接管了第三集团军的重武器,但在仓皇逃离的过程当中,不仅第三集团军遗弃了大部分重武器,就连第四和第八集团军,也被迫放弃了部分重武器。

这也导致俄国军队的重火力武器更少,面对德国军队的火力压制,俄军方面只能採取龟缩防守的策略,时不时打个两枪证明自己的存在。

在这样的情况下,俄军无法对德军造成太大的伤亡,德军的火力压制却能给俄军造成极大的杀伤。

从前线俄军的战报也能看出双方伤亡的巨大差距。第四和第八集团军加起来的每天伤亡,已经高达上万人。

虽然其中相当一部分伤兵在经过简单的救治后还能继续投入战斗,但那些死亡或者受重伤的士兵,也是俄军实打实失去的战斗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