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章 索姆河大捷(2/2)
英国想要的并不是帮助同盟国打赢这场战争,而是确保这场战争之后,西法德这样的列强不再拥有对抗英国霸权的实力。
这其实也是英国选择坑盟友的原因。因为在英国人看来,所有欧洲列强都不是自己真正意义上的盟友,只能算是暂时的合作伙伴而已。
在英国比较有限的支援下,索姆河前线一直维持一个比较尴尬的局面。同盟国的兵力处于劣势,但因为是防守方的原因,倒也能和协约国打个有来有回。
英国派出的兵力刚好能够勉强防守前线,能够确保前线一步一步被协约国蚕食,顺带着同盟国和协约国的兵力都在不断的伤亡。
这样的局面对于英国来说,那可是最完美的结局。至于英国自己的伤亡,对英国政府来说也没有那么心疼。
毕竟这其中有接近一半都是殖民地军队,本土军队的伤亡只有十多万而已。虽然十多万人的伤亡也不少,但在这场世界大战当中,英国的伤亡绝对是垫底的,也不会对工业和经济生产造成任何影响。
一定程度上来说,英国和西班牙在战争中的选择都是一致的。这并不代表着法国和德国就不想坑英国和西班牙了,只是战争是在德法边境爆发的,法国和德国没有太多的选择。
为了督促自己的盟友英国出点力,德国政府也算是想尽了千方百计。
在索姆河战役结束之后,德国政府与英国政府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英国政府也同意将西线战场的英国军队增加到150万人,并且每个月至少派遣20万的军队前往西线战场作战。
如此一来,德国在西线战场面临的压力将大幅度减轻。在英国每月向西线战场支援20万兵力的情况下,德国不仅不用向西线战场支援太多的兵力,甚至还能从西线战场再调动一部分兵力,只保留不到70万人。
这也算是给英国政府施压。如果英国不想德国这么快就战败的话,就必须替德国扛住来自法国和西班牙的进攻。
虽然将西线战场的大部分压力交给英国人有点风险,但也总好过德国两线作战独自抗压。
英国既然选择加入同盟国,自然要为同盟国作出贡献。就目前英国提供给东西两线战场的兵力来看,英国可能连三成力都没发挥出来。
德国自然希望英国能够动员更多的军队投入到战场当中,这不仅能够大幅度减缓德国的压力,同样也能适当性的削弱英国,避免造成德国打赢战争反而让英国受益的局面。
德国政府这样的想法也不能算是坑队友,只能算是希望自己的盟友给点力。毕竟世界大战爆发这两年半的时间里,德国的所有盟友当中,还没有发挥比较亮眼的国家。
如今的英国算是德国所有盟友中唯一有希望有亮眼发挥的存在,德国对英国还是有着较高的期望的,至少不能像奥匈帝国这样尴尬。
奥匈帝国在这场世界大战中的表现,那只能用不上不下来形容。
要说奥匈帝国表现糟糕,好像也并没有那么差劲。奥匈帝国好歹帮助德国抵抗住了来自俄国的压力,同时也在巴尔干战场拖住了很长时间。
但问题是,奥匈帝国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太过出彩的战绩。
除了防守意大利做的很好之外,奥匈帝国军队的表现只能说是一般,而且连小小的塞尔维亚都没有攻下,这明显不是一个强大列强的合格表现。
如此不上不下的表现不仅让奥匈帝国在战争中一事无成,同样也变相的拖累了德国。
正因为奥匈帝国没有及时解决塞尔维亚,在罗马尼亚加入战场之后,巴尔干半岛的局势立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同盟国的优势不仅荡然无存,就连几个重要的盟友保加利亚和奥斯曼帝国,也都在协约国的围攻之下被迫投降。
如今奥匈帝国也被协约国联合围攻,这也导致德国在两线作战巨大压力的情况下,还不得不调动数十万军队前往奥匈帝国协同作战。
要是同样作为盟友的英国还不给力一点,那德国也就只能绝望的发起投降了。
毕竟光靠德国,是无法撼动协约国多个列强的。英国必须要拿出足以匹配西班牙,甚至超过西班牙的实力,德国才能在世界大战中取得胜利。
对于英国和德国在战后进行的商讨,协约国这边是不太清楚的。
当然,协约国也在索姆河战役取得胜利之后召开了会议,并且将会议扩大到了协约国的每一个国家。
提到多个国家的合作,后世最容易被提起的可能就是联合国了。联合国成立于1945年,是在二战后期才成立的。
但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就有类似的世界性组织初现端倪。国际联盟可以说是联合国的前身,国际联盟正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了框架,并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成立的国际性组织。
虽然如今的世界大战发展和历史上已经有了较大的变化,但在国际联盟这一点上,明显还是趋向于历史发展的。
协约国的这么多国家在战争中已经建立了比较良好的合作,大家的目标除了赢得战争之外,自然也是想在战争结束之后,来共同维护协约国的胜利果实的。
在西线战场未分出胜负之前,纵使协约国内部的一些国家已经有了想法,但也不会选择在协约国进行会议的时候提出。
毕竟只有胜利国才有资格成立国际性组织,战败国家是没有任何权利的,只能任由战胜国宰割。
如今西线战场协约国已经占据了巨大的优势,这也让协约国内部的一些国家有了信心,认为可以对战后的世界局势进行一定的讨论了。
也正因为如此,一个类似一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的组织就这么被提出,并且得到了协约国多个国家的认可。
国际联盟的成立目的,主要还是为了维护战胜国的果实,并且尽可能防止世界大战的发生。
哪怕最后能够成为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也不得不承认,世界大战带给各国的破坏是相当严重的。
哪怕是西班牙和意大利这样中途加入的国家,到目前为止的战争伤亡也已经高达数十万人。
更别提交战最激烈的法德两国,军队的伤亡都已经高达数百万人,更别提战争带给平民的伤害了。
毫不夸张的说,这场战争已经摧毁了西欧的工业和经济,让欧洲的工业和经济水平倒退几十年。
如此巨大的伤害,协约国各国肯定是不想再经历一次的。成立一个世界性的国际组织不仅能够避免世界大战的爆发,也能防止在世界大战中战败的国家再次崛起,并且防止其对战胜国进行报复。
或许是因为索姆河战役的胜利让协约国多个国家看到了打赢世界大战的希望,在有国家提出关于国际性组织的建议之后,协约国内部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并且一致认为在战后成立一个世界性组织是相当合理的。
值得一提的是,意大利对这个战后可能会成立的世界组织是相当感兴趣的。
意大利的外交代表不仅积极参与了关于这个世界性组织成立的有关事项的讨论,还认真探讨了这个世界性组织的基本框架,比如各个国家应当在这个世界性组织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意大利如此积极的原因,实际上是很显然的。
虽然俄国目前的状况比意大利糟糕很多,但就战争表现来看,意大利明显是列强中表现最差的那一个。
这其实也代表着,就算协约国能够取得胜利,意大利获得的好处也不会太多。甚至就连协约国在战前答应意大利可以吞并的一些土地,说不定也会中途反悔。
为了防止这一现象发生,意大利政府肯定是要积极进行争取,确保自己在战后话语权不会被动摇的。
眼下这么一个有可能成立的国际性组织,对于意大利来说就是很重要的契机。
如果意大利能在这个国际性组织中担任比较重要的角色,这就代表着意大利在战后的国际话语权不仅没有丝毫影响,甚至有可能随着这个国际性组织的成立而加强。
这也让意大利政府更加兴奋,恨不得这个国际性组织能够立刻成立,然后由意大利扮演其中非常重要的角色。
只不过,意大利政府注定是要失望了。不只是国内问题重重的俄国对这个国际性组织不感兴趣,就连法国和西班牙,对此时探讨这个国际性组织也没有太大的兴趣。
法国和西班牙现在是稳坐钓鱼台,根本不用担心这个国际性组织成立之后自己的话语权。
毫不夸张的说,就算法国和西班牙不积极参与这个国际性组织的探讨,在其成立之后也不可能摆脱法国和西班牙的掌控。
就算意大利积极推动了这个国际性组织的成立,法国和西班牙在这个国际组织中的地位和话语权,也注定是要比意大利更高的。
这就是国家实力带给法国和西班牙的自信,也是法国和西班牙根本不着急的原因。
毕竟打赢这场战争才是一切的前提。瓜分胜利果实的前提是战争胜利,战败国对战争之后的世界局势可是没有任何话语权的。
六千两百字大章更新,感谢支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