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第140章 水汪汪的云氏(2/2)

第一百四十一章忧郁的崇祯

王安躲在房间里,将从暗格中取到的宝贝通通撒在床上,看着金灿灿的宝贝,王安先前的颓丧一扫而空。虽然跟自己的预期有着巨大的落差,但是眼前的这十几样宝贝,如果拿出去卖,至少也是一二万两银子。

虽然听着不多,但要是放在以前,足够给毛文龙的东江兵发一个月的军饷。

有了这笔银子,王安的许多构思并不需要获得崇祯的支持,自己便可以行动了。

王安随意选了一颗夜明珠揣在怀里,就准备出去找个典当行先典当出去,换些银子回来再说。

只是走到院子里,迎面便碰见小五领着崇祯和王承恩走了进来。

王安先是有些生气,随即又有些惊喜。

算起来,自己这个小老弟已经快一个月没来看自己了。

王安天生嘴皮子欠,开口便道:“哟,这是哪家的贵人上门了呀?”

崇祯跟王安认识的这段时间,也早就清楚了王安的为人,闻言倒也不以为意,微微一笑说道:“兄长莫要取笑小弟,这不是许久不见甚是想念嘛!”

“今日正好难得有空闲,就前来寻兄长喝上几杯。”

话音落下,身后的王承恩赶忙提着十盒来到院中的石桌上,打开食盒,取出几样精致小菜与两壶美酒。

王安见状心中这才舒服不少,自家这位堂弟还是念着自己的。

于是以崇祯双双落座,王安直接端起酒壶给两人各自倒了一杯。

只是这酒壶还没有放下,往常并不嗜酒的崇祯竟然直接提起酒杯,道了句:“敬兄长一杯。”

话落,直接一仰脖将杯中之酒一饮而尽。

王安挑了挑眉,也没说什么,同样提起酒杯一饮而尽,接着再次满上。

崇祯又是二话不说,抬杯便喝。

王安便也陪着,一杯一杯。

一连喝了三四杯,崇祯这才放下酒杯长叹了一声。

王安见状,原先还有一些闷气到这会儿已经彻底消散,反而有些担心的问道:“贤弟,可是有什么心事?不妨与为兄说说,让我给你出个主意。”

崇祯先是叹了口气,良久后才将自己在文华殿的感悟说了出来,只不过换了种说法。

落到王安耳中,便是重生在感叹自己在辽东的旧商号面临外人竞争、内部腐败,甚至有掌柜勾结外人出卖商业情报,并将自家独有的货源出卖给别人。

崇祯感叹,这些人都是靠着自家商号过活,然而最希望商号倒闭的却正是他们。

王安劝谏了一番,并给崇祯出了点主意。

崇祯只是敷衍的听,到最后将此事引申到大明朝廷,道:“圣人言,齐家治国平天下。”

“愚弟这段时间颇有感悟,觉得经营商号就与当今天子治理大明国家差不多。”

王安微微有些诧异,这个时代的人有这个觉悟非常少见,顿时来了兴趣问道:“怎么会有这样的感悟,仔细说说。”

崇祯见王安上钩,嘴角露出一抹得意笑容说道:“这段时间与兄长在一起,也听兄长预测了大明不少国运,再加上愚弟也听到了不少最近发生的事情,才有这个感悟。”

“现如今大明各地流寇四起,这就与商号的顾客不但不再帮衬,反而还想要自己开一家商号与我竞争是一个道理。”

“其次,东虏北虏虎视中原,亡我大明之心不死,就跟其他竞争对手想要击垮我的商号是一个道理。”

“而我手下的伙计和掌柜,一个个都占着自己手里的小小权利贪污腐败,偷我的货、吃我的回扣,这岂不是与朝廷里的贪官污吏一模一样吗?”

“兄长你说说看,如果你是当今圣上你要怎么做才能够力挽狂澜?”

随着崇祯的最后一句话落下,身后的王承恩眼皮子不禁跳了跳。

心想崇祯皇帝还真是不得把王安当外人,居然直接让他站在皇帝的角度思考问题。

不过说这话的人是崇祯自己,王承恩当然不会跳出来说什么大不敬。

王安听了一遍崇祯的问题,忽然认真的反问道:“那你觉得,大明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崇祯一愣,但随即说道:“内外交困,百姓贫苦,朝廷腐败!”

王安点点头,赞赏道:“贤弟你不去当皇帝真是可惜了,你对朝廷当今的困境总结的还是非常到位。”

崇祯对于王安的赞赏只是微微一笑,并没有说什么。

王安接着道:“虽然是老生常谈,但是有句圣人之言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无论任何时候,贤弟你都要记住,大明可以什么都没有,没有银子、没有军队、甚至没有官员,但是不能没有百姓的支持!”

“所以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要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只有百姓能吃饱能过上好日子,才会真心的拥戴朝廷。”

“即便朝廷没有军队,当国难来临之时,这些百姓也会自发为国家抵抗外虏!”

“所以不管问题再多,如果我是崇祯皇帝的话,我会先想办法让百姓衣食有所着落,这才是最要紧的事情。”

崇祯设想过很多答案,但是没有想到王安的回答居然是百姓。

崇祯眉头微蹙,道:“其实当今天子何尝不想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只是这些年不知为何上天似乎在诅咒大明天灾人祸不断,南涝北旱!”

“朝廷想要赈灾国库又拿不出银子,即便东拼西凑拨出赈灾银,不等到地方上便要去掉十之七八,落到百姓手上往往十不存一,想要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谈何容易……”

崇祯说着,又是重重的叹息了一声。

其实身为大明皇帝,崇祯不敢说自己爱民如子,但是至少从未将百姓视作草芥,也从来不认为百姓是可以随意牺牲掉的一群人。

只是大明的问题太多,导致他没有太多精力放在百姓的身上。

在原本的历史上,大明但凡有一点钱,都是优先供应给前线军队,即便偶尔划拨一些钱用来赈灾,就如他所说还没有到百姓手上便已经去了十之七八。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