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结算(2/2)

“外面黑灯瞎火的……”张俪担心出事儿。

“我是老司机,这儿有月光,有烟火带来的光,够了。”余切道。

张俪和陈小旭又劝了几句,拗不过他,只能听他的。

老规矩,张俪在前,陈小旭在后。

骑上车,插上钥匙,拧油门。

余家一大家子在院子里呢,没拦着余切,反而拍手叫好:“好,好,年轻人就得做点浪漫的事情。”

真不愧是一家人!

诶?头盔呢?

“没头盔,咱丢了一个,就两个。”陈小旭想起来了。

之前她骑车带张俪,正好够用,如今正主回来了,余切又是个古板到任何时候都要戴头盔的人——这会儿骑摩托车根本没有人戴头盔。

你戴什么头盔呢?

交规都没规定。

全国都没多少人有重型摩托车。

简直闻所未闻。

也就余切有这种意识,而且还强行普及到了她俩。

“怎么办?”张俪也问。

三个人,俩盔,谁没有谁尴尬。

这就要二选一了?

余切一语双关:“今天之后,我们都没规矩了,以后商量着来吧。”

最后,三个人都破例了。陈小旭贴在余切背上,头发丝儿飘扬,终于没那头盔碍事儿了,她紧紧抱着余切;张俪呢,感觉空间大了很多,原先她脑袋被头盔隔着,偏着头特难受,现在能把脑袋搁在余切的锁骨那。

余切更别提了!

还有什么比过年带着俩妹子兜风来得爽快吗?

早该这样了!

猎猎风声中,余切评价起了今年的春晚:

“央台的导演邀请我来,我当时拒绝了,因为我在美国卖书,顾不上!”

“余光钟在那念诗,我有点羡慕——你说他们都在说我,可我偏偏没在上面,这以后人们回忆起这一届春晚,没余切!那也是个遗憾是不是?”

余切自言自语。

“但也不遗憾!要是真在台上,怎么会有现在呢?”

“就这样吧,人得让自己的念头通达!”

……

初一有走亲戚的习惯。

余切在京城没什么亲戚可言,倒是有很多朋友、长辈,初一早上,余切从马识途开始,到巴老,京城各大文学杂志的编辑……一个个打电话过去,有的人接不通,那就按照地址寄一封问候信。

这是余切在文坛的小妙招,他不是《东风压倒西风》那纪录片里面,随时随地以我为主的样子,那只出现在工作的时候。

就算是哈珀那帮美国书商的高管,卡门这样的西班牙人,余切也写上“兔年吉祥”的小卡片;美国有个叫贾森的出版人,此人和余切只有一面之缘。

而且,正因为他搞的“廉价书”革命,某种程度上促使《地铁》系列在第一次出版时,甲骨文的印刷出了一些差错。

但余切却给这人也寄去了新年卡片。

光这就忙活了一天。

“你真得开个公司了,专门帮你说中国新年好!给你服务!”陈小旭说。

“你这话说的有道理,但还不着急!”

一些卡片是陈小旭和张俪来帮忙写的,她俩手都酸了:“你朋友也太多了,好多人没听说过。”

确实没怎么听说过,可是并不能忽略这些人。

然后余切就讲到贾森这个廉价书之父,是怎么因为余切尊重他,在《纽约书评》上发表“我们不能全部搞成廉价书,过于廉价会阻碍创新,有一些书籍值得最起码的包装。”

“为什么这人能替我说话呢?”余切道。

“因为他搞的这个廉价书革命,得罪了不少作家。而且也是《纽约书评》的创始人,总对别人的作品评头论足。所以,他和许多流行作家的关系不好。我在波士顿听说他的母亲去世了,见面时没有立刻剑拔弩张,而是私下让他节哀……”

“然后呢?”张俪很好奇。

“然后我仍然和他大吵一架。他的职业,决定他不可能完全的依附于我,他必须要批评每一个作家,而我必须维护我的作品。但我对他表示节哀之后,他知道我是个好人,所以在有些时候愿意给我方便。”

余切说:“美国这些人心高气傲,你不能真的把他们当废物瞧不起,这会有反效果。适当的要表达尊重,这会满足那些人奇怪的受名人认可的愿望。”

这有点复杂,然而,张俪和陈小旭偏偏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张俪更好奇“为什么你不一开始就表达友好。”

余切便摇头:“那就不行了,战术上重视这些人,战略上要藐视他们。”

这让陈小旭对余切刮目相看。

因为陈小旭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媒体的误导。以为余切在美国十分跋扈,而实际上并非如此。

之后,姜纹、林一夫这些在京城的,都来找余切拜访,尤其是林一夫把他女儿带来了,这让余切有点羡慕。

“你也生一个呗。”林一夫说。

生个女儿?

去年四月,余切去哥伦比亚之前,张俪为了怀孩子和余切操劳了一番。

没成功。

这当然很常见,也许是时候再操劳了。

正月初三,余家人收拾行李,特地来告知余切。

“我们准备回去了。”

这就回去了?

余切劝道:“要不就在京城住下?张俪前后买了十套房,加起来咱有十三套房子。一人一套,随便住。”

又说:“余弦,给你也准备一套。这是京城的房子啊,以后当你嫁妆。”

“好远啊!”余弦跟个傻缺似的。

余切给了妹妹一个头槌:“这是京城的房子,你晓得个屁!”

“买那么多房子干甚?”余妈问。

“放信件。”

余切想了想,又道:“我去沪市的武康路拜访过巴老,他家里藏书很多,关键是厕所、走廊都是书……他如今又坐轮椅,这个有点不方便了。”

“巴老没钱买房?”

“他把钱拿去捐了,建设博物馆。我感觉不如自己建,我那些房子都是好地段的四合院,有大有小。以后转型作为小博物馆,也是很方便的。”

由于余切国际作家的身份,他有时会被赠送一些很占地方的物件。

不一定多么值钱,但确实是很有历史价值。

莫马迪给的鹰羽冠?

马尔克斯搜罗来的一种刻有南美巫文的铜制大罗盘。

以及哈珀定制的三星堆同款“太阳”的复制品——这是一个巨大的伪青铜制品。其直径超过两米,这玩意儿以后指不定会成为“核废土”书迷的圣物。

代表国家或组织送来的礼物也有。

那些南美、中美小国的笔会,去年因“聂鲁达案”和“埃尔多安万人坑”,分别给余切寄来了一些奇奇怪怪的玩意儿:烟灰缸、聂鲁达的私人信件、还有十六世纪的藏宝图……谁知道这些人怎么想的。

比较有意思的是奥特之王送来的红酒——自从前年开始,每一年该国都会通过使馆,低调的赠送给余切礼物。

据说奥特家族私底下其实是追星的,爱看电影,爱看小说,喜欢nba、迈巴赫。在被“等离子火塔”照射之前,也曾是个普通的人。

去年年末,光之国自行翻拍了个《潜伏》,剧情很短,硬伤很多。虽然如此,却在光之国大受欢迎,“余则成”一时成为国家级偶像。

加之余切的伯父,曾入朝作战过,算是未曾谋面的鲜血凝结的“朋友”。奥特之王又送来了两枚奥特勋章和四箱法国庄园的葡萄酒。

这是对他1986年的奖赏吗?

但余切并不打算回应这些特殊书迷的呼唤,也当然不会寄卡片,他分得很清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