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3章 第二个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二合一(1/2)

第1363章 第二个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二合一章)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这个病是原因不明的下呼吸道的弥漫性炎症性疾病,西医里面简称ipf,在西医里面属于是世界性的疑难绝症之一。

这种病在全球临床统计,患病人员大概十万人里有两个人左右,发病年龄多为通常都在40-50岁,男性稍多于女性。

和狂犬病一样,西医认为这种病一发病就是不可逆,除非是做肺移植手术,并且就算是换了肺存活时间也不会太长,有可能还是走不出医院。

一般从发病到死亡大概就是两到四年的时间。

在方言治疗前,西医一直将其认定为无法治疗的疾病。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和肺间质纤维化其实是不一样的,后者是可以找到原因的,前者是找不到明确病因的。

就像是周兆琴那个病一样,她就是去旅游的时候吃了当地的减肥药,然后拉肚子过后就开始患病了,按照西医的检查来说,两者根本没有任何联系,所以就不确定到底是什么导致的她发病。

这个就叫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

一般来说这个病最开始的时候是很难察觉的,很容易被诊断成慢性支气管炎,今天来的这个人就是早期,并且已经在国外确诊。

这就有点东西了,至少证明他找医院应该是找对了。

要不然等他确诊的时候,基本上就已经和周兆琴一样,心衰,呼吸衰竭,自发性气胸,肺功能丧失,合并肺心病。

下上次方言治疗周兆琴的时候,急救用的是破格救心汤,然后调理用的瓜蒌薤白半夏汤,丹参饮,随病人症状加减,气候又多次调整方子,并在周兆琴出院前加入了培元固本散变方长期服用,去香江后,方言又加了旋覆代赭汤的变方给她服用,整个治疗过程调整多次,国外那些人想要的就是他的治疗方法,但这里面太复杂了,哪是那么容易被他们学走的。

即将来的这位,是比较罕见的早期患者,按照道理来说治疗起来应该会比晚期的周兆琴容易,但是还没见到人,这事儿就说不清楚。

现在所有的消息就只是通过廖主任转述过来的,情报其实非常少,方言甚至不知道这位到底多大岁数。

只是知道是个男人。

为了接待这个人,方言当天下午就在医院里准备起来了。

准备房间,准备可能会用到的药,同时安排专门给他护理的护士组。

从香江四点半开始飞京城,按照这会儿飞机的能力,大概需要三个小时四十分钟左右才能到京城上空,如果再稍微因为天气耽搁一会儿,就更久一些。

然后再从首都机场下飞机,坐专车到协和来,大概也需要一个多小时,差不多就要晚上九点到十点的样子才到。

也就是今天又是个加班的日子。

不过在来之前,方言还可以在家里吃个晚饭。

一点都不慌。

甚至下午下班后,方言还把陆忘忧这小丫头接了过来。

明天她就放国庆节了,到时候她还要和父母去动物园,今天就先接过来和爷爷陆东华聚一聚。

随便一起吃个饭,晚点还可以给她送回去,反正也没多远。

陆忘忧也是好久没有到方言这边来了,现在孩子上小学了,一来就先对着一众人展示了一次背课文绝活。

把最近学的一些课文全都给背诵了出来。

然后又写了一些字,一众人都在夸孩子能干,只有陆东华认为陆忘忧应该跳级,这些东西对她明显没啥压力。

应该学点更难的。

毕竟他早先教陆忘忧背的那些东西,已经打好了基础,现在小学一年级的这些太小儿科了。

不过这事儿还得人家爸妈同意,方言也不好掺和,倒是想着如果正义明年上小学的时候感觉一年级的太简单,倒是可以让他跳个级。

等到吃完了晚饭后,方言还把陆忘忧用车送了回去。

回到家里已经是八点了,现在估计病人的飞机已经要到京城附近了。

方言和家里说了一声,然后就去协和了,这次陆东华和安东也跟在一起,赵正义小朋友本来也想一起去的,不过这种场合小孩子在不太合适。

方言让他在家里看电视,回头再给他讲解。

到了医院后,院长崔静怡,负责值班的副院长林奇,已经在住院部大厅等着了,这次来的人不光是方言一个人的事儿,他们也是相当重视。

今天就在这里准备迎接病人,方言以为他们知道病人的一些情况,结果他们也是知之甚少,和方言了解的情况差不多。

也不知道保密性搞得这么好,到底是个啥人。

接下来众人就在住院部一楼大堂这里等了起来,刚过了几分钟,中医住院部就下来人了,值班的护士对着方言说道:

“方主任,廖主任在机场来电话了,飞机落地了,他们接上人就过来。”

方言听到后说道:

“好,知道了。”

接着众人就开始等待,过了一个小时的样子,车队就到了。

都是红旗轿车,廖主任最先下来,快步走到方言等人面前:“患者情况还算稳定,就在后面。”

话音刚落,后面下来一群穿着白大褂的随行人员,他们小心翼翼地从车里搬下来一个中年男人,男人看着五十岁上下,身形偏瘦,穿着宽松的外套,手里紧紧攥着一个便携式氧气袋,脸色带着淡淡的苍白,呼吸比常人稍显急促,被众人放在了轮椅上。

“这位是马国梁先生,三个月前在国外确诊的早期ipf。”廖主任侧身介绍,又指了指男人身边的白大褂医生,“这是他的随行医生,带了完整的检查报告。”

医生连忙递上一迭厚厚的病历,用流利的中文说:“马先生在三个月前刺激性干咳两周,然后发烧,在德国医院检查是慢性支气管炎,并右下肺支气管周围炎。”

“当时用用抗生素及化痰止咳药物、超声雾化吸入等治疗,体温虽下降,但干咳症仍未得到控制,并出现气急、剧烈频咳、痰黏咳吐不爽,指趾紫绀,血气分析示动脉血氧分压较低,胸片示两肺感染继续加重,经专家会诊为性肺间质炎,并有肺间质纤维化、呼吸衰竭。”

“然后做了气管切开术,并应用呼吸机,以抗生素与大剂量激素治疗,鼻饲进食,在治疗后出现好转,目前能吸氧的情况下呼吸,但是肺部情况依旧在持续恶化。”

方言一怔,看向廖主任:

“咋和之前说的不一样啊?”

廖主任说道:

“马先生在德国治疗时,病情突然加重过一次,才做的气管切开和呼吸机支持,现在虽然撤了呼吸机,但肺功能比最初确诊时差了不少,说是‘早期’,其实已经接近中期了。”

方言皱了皱眉,接过随行医生递来的最新检查报告,快速扫过关键数据:动脉血氧分压65mmhg(正常应≥80mmhg),胸部ct显示双肺外周网格影比三个月前范围扩大,还出现了少量磨玻璃影。他抬头看向轮椅上的马国梁,对方正捂着胸口轻轻咳嗽,指端确实泛着淡淡的紫绀,这是缺氧的明显信号。

方言对着他们说道:

“之前说的‘早期’,是指没出现呼吸衰竭前的阶段,现在已经有过呼吸衰竭史,肺间质纤维化的程度比预想的重。”

“是。”随行的医生点头说道。

他对着方言说道:

“听说您治疗过危重晚期,我们相信方大夫肯定有办法解决问题的。”

方言看了看这位随行大夫,又看了看廖主任。

不知道这位到底是什么情况,接下来治疗他也要参与?

刚要问廖主任的时候,马先生的家人也来了,廖主任赶紧和他们打招呼,又是一家人过来治病的。

这在治病前肯定是要先说清楚的,方言当着大家朗声说道:

“我们接手马先生后,接下来的治疗涉及秘方,这位先生也要一起参与?”

这话一出,众人都看了过来,那位随行医生说道:

“我只是负责护送和交接病历,后续治疗全听方大夫安排,这就不打扰了。”

“行,人我接手了,您辛苦了。”方言对着他说道。

廖主任那边听到后,也说道: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是涉密的,所以实在不好意思,接下来的治疗都交给我们国内的中医团队吧。”

这时候的患者家属,也就是患者妻子也走了过来,

她手里还攥着一个布包,脸上满是焦急又带着期盼:

“方大夫,可算见到您了!在德国的时候,医生说这病没法治,只能等着……后来我们打听到您治好过和他一样的病,我们立马就往回赶,您可一定要救救他啊!”

方言点点头说道:

“事不宜迟,我们上楼吧。”

接着就让人往楼上送,虽然现在马先生的情况比自己想的要复杂一些,但是方言认为自己应该还是能够搞定的。

和之前预想的不一样,所以方言上楼和把马先生安排到了病房里,立马就屏退了他家带过来的医疗团队的工作人员。

那群白大褂跟着他们一起从德国回来,应该了不少钱。

方言检查马先生,发现他神志清醒,喘促不宁,胸腹部潮润微汗。

“马先生,你现在觉得胸口是闷得慌,还是疼?”方言一边问,一边示意安东记录。

马国梁喘着气回答:“闷……像压了块石头,咳的时候会稍微松点,但痰咳不出来,黏在嗓子里。”他说着,又忍不住咳了两声,咳完后胸口起伏更明显,指端的紫绀也深了几分。

方言伸手掀开他的衣领,查看颈部皮肤:“有没有觉得口干?想喝水吗?”

“口干,尤其早上起来,喝多少水都不解渴。”马国梁一边喘息一边点头,“德国医生说我是缺水,可越喝越觉得胸口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