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拜见岳母大人(1/2)
第352章 拜见岳母大人
“小明,是那里吗?”
魏平安指着门口的一个老头和一个少女。
魏明张大嘴巴,她怎么也来了!
老鬼站在那里没有动,看到魏平安的时候眼眶湿润地跟他摆摆手,意思是就这样吧,我不过去,你也不用过来。
为了孩子的前程,为了他不被组织猜忌,老鬼强忍着自己过去抱抱他的冲动。
但周惠敏脑子里可没有那些,她人高腿长,一头微卷长发,还穿着青春逼人的中学校服,在人群中奔跑的英姿吸引了很多乘客的目光,包括魏红。
她第一时间就发现了周惠敏,这个女孩看着很眼熟啊。
脑中刚冒出一点思绪,人已经到了他们眼巴前。
“阿明,你来香港怎么也不跟我说啊?”周惠敏用粤语跟他说话,她也看出来魏明身边这些人应该是跟他一伙的,自己好像冲动了。
“你在上学嘛,而且我就是转个机,马上就要飞走了。”
“飞去哪儿啊?又是伦敦吗?”
“这次是德国的法兰克福,”魏明道,“那里有一个世界瞩目的书展,梅琳达作为我的编辑也会出席。”
周惠敏小嘴嘟起,最后一句你不说会死啊,那么老实干嘛。
随即魏明又道:“介绍一下,这是我妹阿红,阿红,这是阿敏。”
魏红总算想起来了,那个领唱的小丫头,哥哥的笔友!
“阿红妹妹你好,”周惠敏有些不好意思地摸着衣兜,“来的匆忙没带礼物。”
魏红本来对这个笔友还挺有好感,听到她叫自己“阿红妹妹”,小红立即双手抱胸:“阿敏啊,我听我哥说起过你,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你应该比我小一岁吧。”
周惠敏看向魏明,魏明点点头,虽然看上去应该是反过来。
“哦,阿红姐。”周惠敏拉着魏红甜甜地叫了一声,大家各论各的嘛。
魏红满意了,小妹妹还是蛮懂事的。
这边已经开始排队安检了,魏明又跟周惠敏交代了一下新店选址的事,然后挥手作别,一转头看到平安叔这些中老年人好奇地看着自己这边。
哎呀,忘了介绍给其他人了。
魏平安其实不是在意那个,他是觉得小明在燕京跟两个大姐姐女演员就已经有些不清不楚了,没想到在香港还认识这么一个漂亮的小妹妹,这样下去很容易犯作风问题的。
他还希望大侄子能走仕途呢,就小明在文坛这地位,几位金牌翻译家为他做英译,享受伟人和鲁迅的待遇,保持住这势头,等到四五十岁的时候说不定还能混个文化部副部长当当呢。
随后魏明给大家简单介绍了一下自己跟周惠敏的关系,就说是笔友,大家都笑而不语。
尤其那两位在香港懂粤语的同志,就他们刚刚聊天时那柔情蜜意的感觉,肯定不是单纯的笔友关系啊!
等乘客都进去,消失在视线里,老鬼对周惠敏:“别看了,走啦。”
周惠敏叹息一声:“太短了,好多话都没说。”
“那你们刚刚说什么了。”
“就认识了一下他妹妹,哦,还有一个!”周惠敏想起正事,“阿明说好利来想开新店其实可以选择放在机场的。”
一听这个,老鬼当即转身回去,打量起这启德机场。
这客流量,密,太密了!
能坐飞机的都是有一定财力的,而且还赶时间,这简直太适合好利来了!
快餐和机场,绝配!
魏明一行人乘坐的是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直达法兰克福的航班,飞机上,起飞前,香港三联书店的潘耀明给魏明介绍了一位老者。
“这位是刘以鬯先生,跟我们同行。”
潘耀明还要进一步介绍刘以鬯,但他没想到魏明竟然认识刘老。
“您好,”魏明跟这个头发有些白的老头握了握手,“我看过您的《酒徒》和《对倒》。”
刘以鬯哈哈一笑:“我的书不畅销的,读着也不如金庸小说流畅放松,没想到你竟然喜欢读。”
魏明:“倒也谈不上喜欢。”
刘以鬯一愣,旁边的潘耀明也呆住了,刚要找补两句。
魏明继续道:“我的目的比较功利,为了尽快了解香港,创作香港相关的剧本和歌曲,所以有段时间大量阅读了香港的文学作品,而香港哪有什么真正的文学啊,刘以鬯作品除外。”
魏明这话评价算是相当高了,香港是文化沙漠,这话不假,所以底蕴不足,通俗文学盛行,这方面以金庸为代表。
而搞严肃文学的就少多了,在香港严肃文学领域能够跟选一个跟金庸相提并论的恐怕只有刘以鬯了。
他被誉为“香港文坛教父”,其中《酒徒》被誉为中国第一部意识流小说,王家卫是他的铁杆拥趸,受他的作品影响很深。
什么《样年华》《2046》,就像是影像化的刘以鬯作品。
这也是魏明谈不上多么喜欢的原因,因为真的不是那么容易懂。
魏明说的坦诚,刘以鬯并不生气,他也表达了对魏明作品的看法。
“我最喜欢的就是你最新的那部《阳光灿烂的日子》,虚虚实实,就像是青春一样。”这部小说在《十月》发布不久就被《文汇报》转载了,香港也能看到。
这时飞机起飞,潘耀明为了方便大陆香港两位文坛老少聊天,特意换了位置,让他们俩坐在一起。
潘耀明这位三联书店的业务主任后来加盟明报,担任《明报月刊》的总编辑,也是香港文学的重要推动者。
刘以鬯是魔都人,雪姐的老乡,建国前在魔都就开始写作了,只是当时籍籍无名,来到香港后才终成大器。
他的作品引入了很多西方的写作技法,对魏明了解西方作家格局很有帮助,魏明也会跟他讲讲最近大陆有什么冒头的新作家,一老一少乐呵呵聊了一路。
因为是德国的航空公司,魏明提前吃到了德国香肠,喝到了德国啤酒。
德国是香肠之国,种类繁多,吃法各异,他们吃到的是经典的烤肠配面包,再挤点芥末酱。
肠是牛肉肠,没有膻腥味,而且肉料十足,无肉不欢的魏明吃得很开心,还寻思着回去的时候带一些呢。
因为时差的缘故,他们中午出发,历时12个小时,抵达西德法兰克福的时候才刚刚天黑。
法兰克福机场很大,据说是欧洲第三大机场,仅次于伦敦希思罗国际机场和巴黎戴高乐国际机场,这里也是德国最大的客运和货运枢纽。
飞机降落前魏明一行人可以看到机场上密密麻麻的飞机,魏红哇了一声,简直太壮观了,大家都渴望祖国有朝一日能有这么大的机场,这么多的飞机。
来到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大家既兴奋又忐忑,魏明让小红紧紧跟着自己。
这里人很多,比一年中任何时候都多,有不少都是来参加书展的出版人或者文化界人士。
落地后领队刘副局长先是在机场兑换了一些联邦德国马克,魏明赶紧跟上,他这次没想着国家的钱,所以自己也兑了一些。
结果刘副局长尴尬的发现,魏明一个人兑的马克比他们一队人的总和都多,这小子太有钱了!
现在1美元大概相当于2.5马克,魏明先兑了一万马克,还剩了一些美元以备不时之需。
出来的时候有大使馆的文化专员举着牌子接他们,中国和西德在70年代已经建交了。
“麦克同志你好。”刘杲副局长跟来接机的大使馆专员握了握手,显然早就认识,这不是外国名字,人家就姓麦名克,英文名mike。
麦克一一跟大家认识了一下,见到魏明尤为激动,身在国外却总能听到一位同胞的辉煌成绩,那是非常鼓舞人心的。
麦克不仅买了莎拉·布莱曼的两张单曲,手上还有英文版的《勇敢者的游戏》和《狮子王》绘本。
当得知魏明妹妹也来了,他显得有些意外。
魏明解释道:“我和妹妹联手写了一本关于魔方的书,由麦克米伦出版社出版,到时候会在这里亮相。”
麦克感慨果然是书香世家,一家子文化人啊,那位北大的魏平安魏处还是他叔呢。
魏明又问:“麦克你知道麦克米伦出版社的人住哪里吗?”
麦克道:“麦克米伦是英国大出版社,估计会选择法兰克福饭店或者巴特索登饭店入住吧。”
魏红忙问:“那我们呢?”
麦克脸上闪过一丝尴尬:“大家跟我来吧。”
魏明等人跟刘以鬯和其他香港出版界同仁就此别过,他们都已经提前安排好住处了。
每到法兰克福书展的时候,法兰克福的酒店就会变得非常抢手,不仅涨价30%~50%,而且不提前预定基本不会有房间,有的甚至会在今年就把明年的预定上。
麦克准备了一辆小巴车,车子载着他们十几个人进入了市区。
虽然是晚上,不过一路灯火通明,一副现代化城市的感觉,看的大家目不暇接。
其实这里的古建筑还是很多的,欧洲名城古建筑保护的都不错,但要说高楼大厦的现代化还得是香港,纽约,未来的魔都这些城市。
穿过美因河,经过圣保罗教堂,不到半小时,他们来到了位于博恩海姆区的一条街道,并惊喜的发现这里竟然还有中餐馆。
法兰克福人口并不多,华人就更少了,所以并没有专门的唐人街,这一片算是华人生活比较多的地方,有两家中餐馆,其中一家在二楼还兼营旅馆业务,下楼水饺,上楼睡觉。
两人一间,魏明跟平安叔一间,魏红跟一位中华书局的索阿姨一间。
“热腾腾的饺子来喽,大伙趁热乎!”一位从小生活在德国的东北大姐给他们端上饺子。
好吃是真好吃,经典的猪肉大葱馅,大嫂虽然没去过中国,但手艺和口音都是父辈传承下来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