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3章 第二次东印度群岛战争爆发(2/2)
炮火疯狂肆虐一个多小时后,铁甲巡洋舰的主炮和副炮停止了怒吼,随后又传来“砰砰砰”的清脆炮声。
这是舰载马克沁37毫米快炮在发威,将目视距离类的所有目标清除一遍,包括聚集的敌军,白人民兵和任何可疑人等。
聚集在巴达维亚港口的货船们瑟瑟发抖,生怕被炮火殃及。
巴达维亚是何属东印度群岛最重要的港口,这里停泊着大大小小几百条船,大部分都是木船和小舢舨,小渔船。
还有一些火轮船和铁制货轮,有序的停靠在码头边或者锚地中。
看着海面上密密匝匝围拢过来的楚国海军战舰,这些货船生不起丝毫反抗的心思,全都乖乖的停泊在原地。
炮击结束后
巴达维亚码头上的大量建筑还在熊熊燃烧着,很多临近码头的建筑都被炮火引燃,变成了一片废墟。
在绝对的力量面前,任何防御都是渣渣。
明知道不可能有什么像样的海战,皇家海军舰队的任务,就是扫清障碍,然后大鼓皇家陆军的队伍登陆。
最难啃的骨头,也需要皇家陆军去完成。
虽然开始时进攻一切顺利,但绝不能小觑荷军战斗力,毕竟是曾经的世界列强。
哪怕落寞了,骨子里面还是有西北欧人倔强不肯认输的一面。
稍微疏忽了下,就可能吃苦头。
在南非的布尔人就是最鲜明的例子,与占据绝对优势的英国人打的互有来往,有声有色,绝不是个软柿子。
这段时间以来
皇家陆军总参谋部组织推演了布尔人的十几场精彩战斗,这场发生在南非的战争,让楚国皇家陆军的高级军官们大开眼界,俱都称赞不已。
远征军爪哇岛兵团分为两个方向,一个就是攻击并占领岛屿中部重镇泗水,在击败荷兰守军后。
从泗水南下,一举切断整个狭长的岛屿,将其分割为两个战区。
另一路就是当前远征军主力,总计集结了56000余兵力,在攻击并占领了巴达维亚后,向西挺近,进而占领该岛的第二大城市万隆。
旗舰“斯里巴加湾”号上
看着大量运兵船靠上了码头,黑压压的士兵宛如蝗虫一般迅速扩散开来,建立登陆场防线,稳固后方。
楚王郑国辉深邃的眼神中,浮现出一抹凝重之色。
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开始。
荷属东印度群岛总督府的防御策略,就是“放弃海上争锋,阻敌于滩头要塞,迟滞行动,坚守堡垒要塞以待增援。”
整个东印度群岛战争,划分为苏门答腊岛和爪哇岛两个战区。
因为楚国皇家海军强大的海上力量,完全控制了整片海域,使其首尾不能相顾,成为两个相对独立的战区。
那么这个增援从何而来?
应当看到,荷兰新任东印度群岛总督威廉-罗塞伯姆在意识到战争临近后,已经提前一步进行了战争动员。
这包括荷裔白人及当地土著,甚至还有五个华人义勇兵团,一个在巨港,一个在泗水,两个在万隆,一个在巴达维亚。
其武装起来的总兵力约20余万,其中约有15.5万是土著仆从军和总计1.3万多人的华人义勇兵,配备了以火枪和大刀为主的武器。
虽然很多是老式燧发枪,可也不乏先进的击针步枪,在要塞防御中能够起到很大作用。
此起彼伏的枪炮声传来,最新的奏报显示;
登陆部队前锋在扩展登陆场中受阻,发现荷兰人修建的土垒式长墙,深壕,铁丝网和堡垒形成的防线。
登陆部队并不冒进,正在建立已方防线。接应后续的登陆部队,火炮和物资抵达岸滩,准备打一场艰难的攻坚战。
此前情报显示
这十几年来,荷兰人可没闲着。
荷兰人秉承着要塞决战的方针,在巴达维亚港区至老城之间,连续修筑了7道土垒防线,并加固了城市要塞和修筑了大量碉堡。
类似的防御设施,在城镇乡间可是修筑了不少,大都处于险要山隘和交通要道上,很难绕过去。
对此,楚国方面也有大杀器。
那就是24磅野战炮,折合公制是147.9毫米,也就是楚国皇家海军装备的150毫米火炮的陆用版,专门用于摧毁坚固的要塞和碉堡建筑。
该炮配备了专用的杀爆弹和破甲弹,杀伤威力惊人,重量也不小,一门这样的大口径野战火炮需要20多人操纵。
到了下午四时许
先后登陆的部队已经达到2.6万余人,卸载了大批的作战物资,这其中也包括十五门24磅重炮,以及百余门十磅帕罗特线膛炮,还有大量的货车,马车,粮食,帐篷等物资。
巴达维亚港口五六个码头一起卸载,速度相当快捷。
到了夜幕降临时
登陆的总兵力已经超过3.5万人,在路上向两边拓展宽达30多公里,纵深4~5公里,建立起了初步的铁丝网和战壕防线。
黄山上将的指挥部就布置在码头上,这里已经变成一片密密麻麻的帐篷区,驻扎的精锐的远征第二师和远征第五师。
两个师的防区毗邻而居,都是正对着巴达维亚的城区方向,绵延长达16公里,属于军阵的核心位置。
在这个庞大军阵的两侧,是一些新编师和步枪团的防区,向着两翼扩展开去。
两军对垒,令巴达维亚的上空充斥了大战来临前的肃杀氛围。
此起彼伏的枪炮声在夜幕来临前,渐渐的停歇下去,徐徐海风吹拂而来,将浓烈的血腥味混杂着硝烟味儿吹散,却没有消减半点的紧张氛围。
渐渐沉寂下来的夜色,隐含着让人恐惧的危险。(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