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空谈(1/2)

第312章 空谈

顺正十九年七月初三。

上午。

左云城。

大同有四个散州,七个县。

这些州县分別为大同县、怀仁县、广灵县、广昌县、灵丘县、山阴县、马邑县,以及蔚州、朔州、应州和浑源州。

大同西军的辖区分別是山阴县、马邑县和朔应州二州。

其中大本营所在的左云,严格来说是前明的大同左卫军屯所在地,也是以前大同五军中的驻地,如今成为王信大同西军的驻地。

也就说一军镇,两县城,两散州,加上团山口和威远关,这一块区域属於大同西军的防区。

左云城其实算是军城。

城並不大。

参將府在西北区域,东北区域是粮仓,东南区域是料仓,东北区和东南区交界处是主要的居住区,不光有鼓楼还有关帝庙和文庙,西南区域则有校场、寺庙、钟楼。

城中生活的百姓大概有几百户,二三千人。

整个大同西军却有一万二千人,这就是边军军镇与內地军队的区別,边军军镇离不开內地的供应,否则决计无法维持庞大的军士数量。

因此朝廷拖欠军餉,对边军的伤害非常大,远超內地军队承受的痛苦。

曾直从外头赶来,急匆匆的赶路。

公房里薛看到曾直连忙起身。

“將军在不在?”

“在,我去通传。”

薛蝌主动说道。

曾直是国子监的监生,举人身份,还是辽东大户子弟,手头上大方,跟著將军来到大同后,被任为从事中郎,参与军事决策、文书处理等,为將军出谋划策。

自己只是主簿之一。

平日负责军营的文书章程处理、印信保管,同时还处理府內的一些日常事务,比如將军要商议、记录值班出勤等。

与自己一同进府的郑昂,已经是功曹,负责考核府內人员的功绩、品德等情况,为將军在人员赏罚、任用晋升等方面提供参考依据。

不过薛蝌並不气。

曾直和郑昂二三十岁,自己才十九岁,何况曾直还是举人身份,自己虽然落后他们,但並不用著急。

不久。

曾直看见王信,把这几日自己跑的几个州县情况上报给將军。

“已经知会各县供应粮草,不过將军不要抱太大希望,否则可能会失望。”曾直苦笑,也不忘记提醒王信。

王信心中瞭然。

王信虽然比自己还年轻,但是身为上官,却不会强迫下面办事的人。

什么事情严苛,什么事情讲实情,分的门清,在这方面,自己还要向將军学习。

曾直感慨道:“各县都在叫苦,可能听到了风声吧。”

“他们苦什么。”

王信鄙视道。

和人们想像的不同,大周地方其实很有钱。

大周承袭明制,明制是朱元璋设定。

税收收入。

中央与地方六四开。

如大明的朝廷,行省,县衙。

县府一级的主要税收是丁银、夏秋粮/折银、驛站银、马草/折银、布丝绢绵商/折银。

但到了省一级,主要税收变为夏秋粮/折银、驛站银、马草/折银、布丝绢绵商/折银,缺少了“丁银”这个巨大的进项。

如嘉靖西安府的主要收入是粮八十五万石、驛站银二十四万两。

等到了全国一级,主要税收是夏秋粮/折银、马草/折银、布丝绢绵商/折银,少了驛站银和丁银。

所以到了《万历会计录》这个朝廷纂修的財政会典里,当年西安府的主要財政收入就只剩下了粮八十五万石,驛站银二十四万两和不菲的丁银未纳入其中。

丁银是县府的主要財政收入,以及摊派百姓役的主要手段,不参加役的就要缴纳丁银。

丁银加上驛站银,这两样占据总税收的四成,同时也是地方和百姓博弈,至少占了七成的主要社会矛盾。

这就是大明朝入不敷出了两百年,而地方照样河清海晏。

甚至隆庆万历年间还能再创辉煌,其原因就是入不敷出的是中央財政,和各省、各府县没有关係,各省、各府县的財政依旧充沛,正常运作。

朝廷破產是朝廷破產,影响不到地方,地方的主要收入不来自朝廷拨款。

大明彻底熄火的原因是地方也破產了。

所以可以看见大明一边是中央朝廷財政破產,內忧外患,一边地方上又社学发达,动輒举办上万读书人参与讲学的所谓盛况。

显得奇不可思议。

而到了清朝。

一切收入归朝廷,地方支出需要等朝廷拨款,所以大清的財政收入变多,代价是地方变穷,陷入恶性经济循环,与大明亡国原因是不同的。

朝廷的税收主要来自於由亩。

而田亩又逐渐被大户兼併,大户又不用交税,朝廷的税收越来越少,求助於地方,地方也的確没钱,因为地方的钱都被了出去。

不但了出去,还越欠越多,越欠越多,的也越来越多。

因为担心朝廷“借钱”

反正都是出去,不如自己出去。

所以歷史上海瑞升官后,在江南时除了治理贪官外,最关注的就是禁止各级官吏浪费。

比如对公文用纸的规定,驛站使用的规定,官员出行的规定等等。

这些吃喝乱用占了地方支出的大头。

可惜海瑞只是一个人,他无法改变时代王信对这些官府之间的积弊很清楚,曾直同样也清楚,他本身也是其中一员,更在王信身边保持一股清流,追求的无非是更大的利而已。

曾直摇头道:“那我们怎么办?”

大军未动粮草先行。

北征的事情,大同巡抚张文锦亲自去京城商討诸事,涉及数万大军的北征大事,绝不是短时间內就能办成。

“熬。”

王信平静道。

“熬?”

曾直愣了愣,原以为將军会有办法。

王信余光扫到曾直的样子,不禁有些好笑,放下笔笑道:“打仗的事情急不得,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胡人的日子同样不好过,看谁先熬得住吧。”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予盾。

大清消灭大明的过程中,自身的矛盾从来没有消停过,只不过大明的矛盾更多,大明先没有熬过去而已。

“光熬就行了吗?”

曾直好奇道。

王信摇了摇头,说道:“煎熬的过程中,更要打磨好自身,才能在机会出现的时候不辜负。”

努尔哈赤与弟弟舒尔哈齐的反目成仇,

努尔哈赤之死,汗位之爭。

大明一个机会也没有抓住,因为自身问题无法解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