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杀疯了(2/2)

他主君吕不韦走的路,不是和商君一模一样吗?

今王上,也要死了。

哦对,他的主君还得罪了太子!即将为王的太子!

少年脸色惨白,精神恍惚。

他好像在草滩刑场上看到了五头牛。

五头牛的牛身上绑了绳子,绳子另一端绑在一个人的脑袋和四肢。

五头牛向五个方向使劲,一个人被活生生扯成五块。

人头落地,轱辘到他脚边。

他低头一看,是他的主君,吕不韦。

这一日,除了渭阳君秦傒,秦王子楚失去了所有的兄弟。

秦王子楚杀疯了。

逃过一劫的秦国武将们心有寒意。

屠刀能落在自己兄弟的脖子上,就能落在他们的脖子上。

血淋淋的事实让他们意识到,秦国和以往不同了。

军功至上的秦国,不再对他们这些秦将有着近乎无限的包容。

他们应得的军功不会有一点克扣。

但不该得的军功敢动就是死,不能杀良冒功。

他们可以继续在朝堂上咆哮,骂文臣是鸟人。

但要真把文臣当鸟人杀,派遣刺客,还是死。

秦太子政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想要阻止,却无能为力。

他不需要父王如此为自己铺路。

他能镇得住麃公,也争得过父王的兄弟。

但秦王子楚觉得他不能,所以渭水河红了五天。

经办此事的老廷尉华阳不飞吓破了胆子,一病不起,向王上请辞。

秦王子楚不允。

华阳太后前往探望,为兄长请辞。

秦王子楚依旧不允。

“请母后再照看一下秦国。”秦王子楚恭敬地道。

华阳太后神情复杂。

她没想到,秦王子楚竟然会巩固她的势力。

直到秦王子楚将死,华阳太后才清楚明白地感受到了差距。

她很骄傲,想要攫取更多权力,恨不得所有权力都握在自己的手中。

而她的儿子不是。

她的儿子勇于低头,舍得放权——为了秦国。

如今秦国朝堂,有两支外戚。

一支是华阳太后的楚系,一支是姬王后的赵系。

在秦王子楚的操控下。

楚系荣光依旧,赵系茁壮成长。

秦王子楚二年,八月,六日。

打着诛暴秦名义而攻打秦国的五国联军发生了异议。

一日前,秦国给出了之前出战的原因——五国前年、去年答应给秦国的粮食没有给,致使关中治水修不下去,秦国只好自己来拿。

在仗没打之前,这种话就是屁话,没什么卵用。

我能直接灭了你,需要考虑你说什么吗?

但现在,仗僵住了。

五国联军进攻函谷关十七次,除了损伤两千七百余士卒外,寸步未进。

这种时候,理由就很有用了。

我秦国不是暴秦,我攻打赵、韩,是有原因的。

是你们五国原本答应给我的粮食不给我,我只好自己去取。

我拿回本就是我的粮食,哪里暴了呢?

五国只在治水第一年给了秦国粮食,之后的两年都没有给,这是事实。

于是,秦国原本的无义之战,就变成了有义之战。

五国回话。

不信。

秦国再回。

打仗为的是开疆扩土,可我国打下赵、韩的城,占了吗?是不是拿了属于我们的粮食就回来了?事实就摆在这里。

原本不知道秦国怎么忽然撤退的五国,一下子被点醒了。

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啊……咦,那不对啊,那你还杀了男人,施暴女人呢,这怎么说?

秦国将做过防腐处理的麃公人头,挂在了函谷关的城头上。

一切都是麃公私自所为,与秦国无关。

麃公不仅在秦国赫赫有名,在天下都赫赫有名。

秦国自斩麃公,给五国交代,五国没人能想到。

因为杀害了他国人而杀自己的名将,这……秦国是不是有病啊?

那些攻伐理由不都是场面话,说着玩的吗?有那么重要吗?

你有函谷关,你又不是打不过,你把自己家名将杀了作甚?玩真的啊?

麃公的死,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燕国第一个不干了。

本来就不想打的燕国更不愿意了。

打下秦国也是赵、韩、楚这些临近秦国的吃肉,跟我燕国有关系吗?想打也行,把你赵国抢我们边境的地先还了,当初不是说好暂用吗?

赵国当然不还。

我凭本事占的,为什么要还?

当初赵国还给燕国中原的失地,是因为赵国既然要回援抵抗秦国,那燕地本来也留不住。

可边境就不一样了。

燕国城池建造的又坚固又高大,赵将李牧经营的可好了,赵国都快消化完了。

现在让赵国还,想屁吃。

赵、燕两国产生分歧,五国联军主将廉颇就变成了四国联军主将。

燕将剧辛一点都不给老同僚廉颇面子,拒不听从廉颇军令。

要不是魏、楚皆没有要走的动作,剧辛就领着燕军回去了。

收复了所有失地,最近死亡士卒最多的韩国第二个想走,但韩国不说。

韩国暗中挑动燕、楚、魏三国。

加深燕国想要离去的决心,给楚、魏增加想要离去的想法。

对燕:

你们燕国这次也捞不到好处,是该回家。

赵国还侵占了你们的土地。

你们留在这里,不是为仇人做嫁衣裳吗?

对楚、魏:

廉颇每次叫阵都是派赵人,攻城的时候就让韩、楚、魏、燕四国人上。

你们看看赵人死了多少,再看看我们死了多少人。

真不知道赵国到底是攻打秦国,还是削弱我们四国。

楚、魏听完一查,确实是本国士卒比赵国死得多,气势汹汹找廉颇要说法。

给老将廉颇气个半死。

为了灭秦,为了不闹内讧,他费劲心思一碗水端平,做到五国联军不偏不倚。

不管是叫阵还是攻城,五国联军分摊都是相差无几,绝不会出现故意损耗四国士卒的事。

同样的事,为什么赵人死的少,四国人死得多,原因很简单。

赵人善战。

老将当场指出原因,然后提出:

不要只看赵国、四国伤亡人数的对比,把五国伤亡人数都拉出来看一看,就真相大白了。

这一看,韩人伤亡人数最多,高了伤亡第二多的燕人一倍。

老将吁了口气,认为解决了这次危机。

然而,事情哪有这么简单?

事实有时候,胜不了雄辩。

四国都很恼怒,认为受到了巨大侮辱。

我可以弱,你不能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