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刘(1/2)

第275章 刘

“刘牢之死了?”刘道规心中五味杂陈。

孟干之道:“他从班渎渡江,投奔广陵高雅之,半路上听到刘敬宣被刘袭刺杀的消息,万念俱灰,自缢而死。”

“不对吧,他手上还有人马,只要渡江,便能联合高雅之,从彭城招募兵马,为刘敬宣报仇,为何要自尽?”

以刘道规对刘牢之的了解,不会因为一个来历不明的消息,就自尽而死。

就算刘敬宣真的死了,正常人的反应,应该是召集所有兵马,为儿子报仇雪恨。

而且刘敬宣虽然死了,还有两个儿子在彭城……

戴耆之阴恻恻笑道:“不用问,必是被人刺杀!刘都督得罪这么多人,如今失势了,岂能活命?”

刘牢之背叛王恭,太原王氏不会放过他。

背叛司马元显,司马家也不会咽下这口恶气。

至于他想投奔高雅之东山再起,纯粹想多了。

士族门阀容不下他,桓玄容不下他,甚至北府诸将恨不得置他于死地。

一代名将,没有死在战场上,却莫名其妙的死在船上。

时也,命也……

半个月后,又有消息传回,刘敬宣和高雅之寻回刘牢之的尸体,安葬在丹徒。

桓玄下令掘墓开棺,斩首,暴尸于市。

刘牢之死后也不得安生。

反倒是兄长刘裕,深得重用,率军在三吴讨伐妖贼。

刘牢之死了,刘道规也准备进军彭城了。

江左局势已经明牌了。

桓玄连刘牢之的尸体都不放过,肯定不会放过其他的北府将领。

这些人一个比一个有声望,手握雄兵,是桓玄的最大威胁。

刘道规置身淮泗,远离漩涡中心,反而有喘息的机会。

当即点起两千步骑,从高平郡南下。

这几年淮泗风调雨顺,刘道规励精图治,成果斐然。

秋收之后,村落中炊烟寥寥,孩童的笑声与犬吠声连成一片,路上还遇到了几个樵夫渔夫,满载而归。

脸上不见菜色,身上穿着的麻衣草鞋虽然有些破,但还算整洁。

能出现渔夫和樵夫,就已经说明了治理的成果。

刘道规当年在京口,无论是打渔还是砍柴,都是偷偷摸摸,生怕被豪强们逮到。

而彭城更是繁华。

躺在泗水之上,东面是兰陵,北面是高平,商贾云集,南来北往的船队马队极多。

城池也气派无比,比高平足足大了三倍还多。

八十年来从河北中原南下的流民,第一站就是彭城。

“此乃彭祖故国、汉高故里、项羽故都,真帝王之乡也!进据此地,北望中原,南窥江淮,可成大事。”戴耆之吊起了书袋子。

“真有那么好,当年定都于此的项羽就不会兵败身死。”高珣一开口就噎的他说不出话来。

彭城后面,还有下邳、寿春、合肥等等一连串的雄城。

前面也有许昌、洛阳、广固等大城。

周围一马平川,是名副其实的百战之地,只有泗水为依仗,泗水比不上淮水,更比不上长江,所以彭城攻势不足,守势也不足。

不过对刘道规而言是梦寐以求之地。

占据此地,整个淮泗就连成一体,有了战略纵深,既不怕北方胡人来攻,也不怕南面桓玄掣肘。

“淮泗都督、彭城太守至,速速打开城门!”刘遵带着骑兵堵在护城河边大喊大叫。

桓玄升桓修为徐兖二州刺史,但都是南徐州和南兖州,治所在广陵,在没有解决高雅之之前,手还伸不到此地。

城上守军犹犹豫豫,不敢开门。

“怎么,连我都不认识了吗?”刘道规领着步骑上前,一杆偌大的“刘”字大纛立于天地之间。

身边步骑人高马大,盔甲精良,闪烁着寒光。

征战这么多年,几乎每个士卒身上都带着一股煞气。

“真是……刘将……不,刘都督,快开城门!”城墙上的守军顿时欢呼起来。

城门大开,一众人马出来迎接。

“末将刘宣之拜见都督!”

“属下刘粹拜见都督!”

一中年一少年,两员将领单膝跪在刘道规面前,身后一众部曲皆拜于地,“拜见都督!”

声音无比洪亮,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几分期待。

刘宣之是正宗的彭城刘氏出身,还是刘牢之的从弟,奉命镇守彭城,他这么一跪,等于整个彭城靠向刘道规。

如果刘牢之还活着,今日只怕不会那么容易入城。

刘道规心中不禁苦笑,竟然也是刘牢之身死的获益者之一……

“叔父请起,晚辈怎敢当如此大礼?日后还须叔父多多襄助。”刘道规连忙扶起刘宣之。

人在得意之时,不能太招摇。

自己与刘敬宣是同辈,刘宣之就顺理成章成了长辈。

当着众人的面,刘道规给足他面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