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来人(1/2)

第163章 来人

“我不明白,为什么大家都在谈论东南倭患,草原不靖,关外三卫蠢蠢欲动,民间动辄生变?”

“说得好像我大明朝廷已经很不稳当了。”

钦差太监左子清,骑在马上,稳稳当当出了城,右面不远是青山丛林,左边是大片田野。

他圆额瘦脸,皮肤微白,左顾右盼,念在身边都是一些体己的人,说话也没有太多顾虑,就感慨了起来。

“我们这一路走过来,分明也算得上是国泰民安嘛。”

“东南倭患,不过是海上来往的些许贼寇,癣疥之疾,关外三卫,前些年还被大军讨伐过一次,老老实实称臣上贡。”

“至于民变,十年前,就敢说有矿工佃农造反,流窜二十多个州县,号称聚众八十余万。”

“可是朝廷调动了五万兵马之后,就直接把这股反贼给镇压下去了,可见当时那些谣言,是多么夸大其词,混淆视听。”

旁边锦衣卫百户笑道:“公公说得对,正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天下时局如何,还是要亲自下来走一走。”

左子清点头:“不过,我大明虽然整体是好的,也不可否认,民间确实有些包藏祸心之人。”

“那些草率行事,明着造反的,倒不必担心,就怕那些阳奉阴违之辈,暗下黑手啊。”

“半年前,岭南火神沟创制秘诀,上报朝廷,实在是忠心可嘉,圣上立刻下旨,从神机营中抽调三百精兵,派锦衣卫引路同行。”

“结果这三百余人,居然在渡过长江的时候,突然失去踪迹,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左子清说到这里,面露冷笑。

随行众人也都面色肃然。

渡江虽是险事,但要说堂堂神机营精兵和锦衣卫同行,又有当地官府照应,就这样,渡江时还能一个不慎,全部失踪。

谁都知道里面有多大的猫腻。

有动机,有能力做出这种事的,除了势力遍布数省之地的流云府,也不做他想。

可惜啊,圣上龙颜大怒之后,所做的反应,只是对诸多大内高手,再加封赏,又把嵩山方丈和武当掌门,请到京城长住,以佛道两家高人的名义,为皇室祈福。

百户说道:“公公,既有前车之鉴,这回您还主动请缨,大智大勇,真是令卑职钦佩。”

“唉,你们还是没有把我刚才说的话听进去。”

左子清目露精光,“正是因为我大明气数犹在,流云府主为了火神秘诀,做出一回这样的事,已是极限。”

“一年之内,再有第二回的话,为了朝廷法统,衮衮诸公都不可能再忍下去,那就真要开战了。”

这太监就是看准了,流云府还没有做好那样的准备,才愿意出来走这一趟。

况且,现在的火神秘诀,可不是在区区一个火神沟手中,而是落在了南少林手上。

流云府自然乐意放他们来跟南少林纠缠。

假如他们真拿到了火神秘诀,想要回返京城,那才是真正的危险降临之时。

左子清心中火热,那也是他这个五品太监,继续往上搏的机会。

按理来说,做太监的,四品的空缺有一个,五品的肥差有两个,这已经是太监里面,权势最大的人物。

可是在英宗时期,四品太监节制内外,被呼为内相,即使经历土木堡之变后,仍有太监因复辟之功,获取爵位。

左子清才四十岁,如果再立大功,有生之年,未必不能尝一尝权倾朝野的滋味。

而且,有了为朝廷寻获“火神秘诀”这样耀眼的功绩在身。

或许,能使权势如汉十常侍,名望则如三宝太监。

“关关难过关关过,南少林对朝廷向来顺从,这一关他们最多耍些招,应该还没有太大凶险,且待我来一一拆解。”

左子清已经看见南少林的轮廓,两腿一夹马腹,提速疾驰而去。

身后众人也快马扬鞭,过不多时,他们就到了山脚下。

南少林的山门上,刻着太祖爷亲赐的“农禅一体”四个大字,见者下马。

左子清身手矫健,翻身而下,正要让守门的知客僧前去通报。

谁知,从这登山石阶往上看,十余名知客僧,各领着一群客人,有的上山,有的下山,好生忙碌。

南少林香火鼎盛,客多不奇怪。

奇的是这些客人身上大多带着药材气味,有人更是挎着药箱,显然是地方上的名医。

“怎么回事?”

左子清疑问了一声。

那锦衣卫百户立刻去找人打听,很快回来禀报。

“说是数日前,夏侯山庄二公子前来南少林做客,南少林以礼相待,谁知道那夏侯公子在寺中闲住,无所事事,对南少林武学颇多贬低。”

“就在昨天,两边动起手来,最后连方丈也下了场,却遭了重创。”

左子清眉头微皱,依旧让知客僧前去通报。

过不多久,妙空、妙音两个首座和尚,亲自下来迎接,言谈举止间,极尽谦恭,给足钦差大人的面子。

可是等进了寺内,饮过香茶,用过素斋,左子清等人嘉奖抗倭之事,谈到新式火铳。

这两个首座和尚就一问三不知,推说都是方丈隐秘行事。

如今方丈昏迷不醒,也无法询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