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6 疫情的爆发(1/2)
死亡的比率真是相当高!
广平、顺德、真定等府,类似的记载相当多。
左懋第督催漕运,道中驰疏言:“臣自静海抵临清,见人民飢死者三,疫死者三,为盗者四。米石银二十四两,人死取以食。惟圣明垂念。”
这时,华北各省又疫疾大起,朝发夕死。史书记载:“至一夜之內,百姓惊逃,城为之空”。
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七月,疫疾从河北地区传染至北.京,病名叫“疙瘩病”,“夏秋大疫,人偶生一赘肉隆起,数刻立死,谓之疙瘩瘟,都人患此者十四五。至春间又有呕血者,或一家数人並死。”
“疙瘩”实际上就是腺鼠疫患者的淋巴结肿大导致的,也就是说,发生的疫疾,就是鼠疫。
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夏秋间,发生的腺鼠疫至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春天转化为肺鼠疫。
北.京城中的人口死亡率大约为40%,甚至更多,真是十室九空。
北.京郊区的疫情也很严重,在通州,“崇禎十六年癸未七月大疫,名曰疙疽病,比屋传染,有闔家丧亡竟无收敛者”。昌平州的记载中称为“疙疽病”,而且“见则死,至有灭门者”。见则死,
河间府景县的记载是:“崇禎十六年大疫,病者吐血如西瓜水立死。”
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八月,天津爆发肺鼠疫:“上天降灾,瘟疫流行,自八月至今(九月十五日),传染至盛。有一二日亡者,有朝染夕亡者,日每不下数百人,甚有全家全亡不留一人者,排门逐户,无一保全。”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天津督理军务骆养性说,“昨年京师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秋天,鼠疫南传至潞安府,“病者先於腋下股间生核,或吐淡血即死,不受药饵。虽亲友不敢问吊,有闔门死绝无人收葬者”。
山西鼠疫也向周边省份传播。崇禎七、八年间兴县人民因避疫而逃之一空,有可能將鼠疫传播到相邻的地区。从兴县过黄河,就是陕西的延安府和榆林府,崇禎九年至十六年,榆林府和延安府属县相继发生大疫,如崇禎十年“大瘟,……米脂城中死者枕藉,十三年,夏又大疫,十五年,……大疫,十六年,稔,七月郡城瘟疫大作”。
陕西的鼠疫以及旱灾,直接导致了百姓的造反,不造反,无以为生了!李自成也趁机而起!这是后话。
江南在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年遭大水,崇禎十四年有旱蝗並灾,崇禎十五年持续发生旱灾和流行大疫。
这样一来,南北都有鼠疫,外加水灾和旱灾,明朝政府哪里还承受得住?整个大明天下,盗匪与流民並起,各地民变不断爆发。
据史学家不完全统计,明代万历和崇禎年间两次鼠疫大流行中,华北陕、晋、冀三省死亡人数至少在千万人以上。
单单三个省,死的人就超过了千万人,加上其他省份,人数过几千万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